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建议

2014-09-15 00:53:42  
字体大小:【


段新华    委员


    2001年以来,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湖北省扶贫开发规划》,硬化工作措施,落实扶贫责任,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解决了320万人的温饱和脱贫问题,为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为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扶贫开发成绩和经验
    1、两类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全省贫困人口由2000年底的700万人减少到2006年底的380万人,共解决了320万人的温饱和脱贫问题,平均每年减少53.3万人。预计今年全省解决10万绝对贫困人口、30万低收入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
    2、农民人均收入明显增长。2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1505元增加到2006年的1934元,平均年增长80元左右,超过了《规划》提出的年均增加50元的目标。预计今年29个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左右,增幅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3、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近几年来,新修和改扩建公路2.5万公里,解决了1000多个村的通路问题,实现了98%的行政村通公路;实施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125.4万人、78.44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新增基本农田面积40万亩,人平当家田地达到0.61亩,人均占有粮食380多公斤;投资8亿元,解决了贫困地区村村通电话问题;投资5.6亿元,解决了剩余3.2万贫困农户用电困难;投资6.3亿元,扶持贫困地区58万农户兴建了沼气池;退耕还林372.7万亩,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4、县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4268元增加到2006年的5206元,年均增长9.38%;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由192.68亿元增加到247.77亿元,年均增长9.53%;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由187.88亿元增加到238.48亿元,年均增长8.9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也由165元增加到202元。
    5、社会事业发展明显进步。全省扶持贫困地区新增教育、卫生用房面积75.9万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3%;新建和改造乡村卫生院(所)857个,群众就医难问题得到缓解;实施“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广播电视讯号村村覆盖;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为贫困地区60万农户每户培训了1名科技致富明白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订单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16.3万人,带动65万贫困农民脱贫;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群众精神生活进一步丰富。

    二、困难和问题
    当前,贫困问题呈现出“五个并存”的特征:
    1、农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并存,扶贫开发任务依然繁重。截至2007年底,我省农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还有572.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5%,占全省乡村人口3199.5万人的17.89%。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贫困问题将日益严重。据有关资料,我省还有 140多万城镇低保贫困人口。解决这些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到2010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
    2、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贫富差距仍在继续扩大。目前,我省建档立卡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693元/年的绝对贫困人口有222万人,这个标准下的绝对贫困人口处于赤贫状况,不能维持基本生存;693—958元/年的低收入贫困人口有350.7万人,这个标准下的低收入贫困人口处于勉强维持温饱状态。如果按照严格意义上的相对贫困标准衡量,我省贫困人口更多。贫困群体的弱势地位突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9个重点县与全省平均水平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由2001年的847元扩大到2007年的1723元,人均GDP由1:1.91扩大到2006年的1:2.5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1:1.59扩大到1:4.8,并且差距拉大趋势没有扭转。
    3、区域贫困与插花贫困并存,扶贫成本仍在继续增加。一方面,我省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29个贫困县市。这些贫困人口聚集地区,往往远离城市经济社会中心,生产生活条件差,水、电、路、通信和公共服务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脱贫难度大。另一方面,我省插花贫困分布范围较大,但由于插花贫困人口居住分散,很容易作为少数人群而被忽视、被边缘化。同时,越往后扶贫难度越大,投入需求越多。与此同时,贫困地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还很弱,有效的防止返贫体系还没有建立,一遇灾病和市场波动,不少人又会饱而复饥、暖而复寒。2007年我省遭受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有相当一部分返贫。仅恩施自治州因灾返贫致贫人口高达16.1万人。
    4、生存贫困与发展贫困并存,自我脱贫能力难以提高。贫困人口家庭大多呈现出“一多两少两低”的特点,即家庭病号多,劳力少、现金收入少,文化程度低、非农就业比例低,家底薄弱,收入来源单一,增收渠道窄,维持生计困难。同时,这些贫困农户素质偏低、无技术、无积累、无手段、负担重、生产生活条件差、可资利用资源少、获取市场信息难,既难以贷款发展生产实现自我脱贫,又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家庭变故风险。提高他们的发展能力,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难度大,投入大,并非一日之功可立竿见影解决温饱,也非一日之功促进发展稳定脱贫。
    5、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并存,落后的思想观念的难以根除。贫困表面上看是经济性的、物质性的,而从深层剖析,则是社会文化性的精神因素起着作用。一方面,贫困人口陷入收入的经济贫困,另一方面,贫困人口落后的心态和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形成一种顽固的文化习俗、意识形态,陷入精神贫困。具体表现为: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安贫乐道、得过且过的幸福观;小农本位、重农轻商的生产观;懒散怠慢、不思进取的劳动观;血缘伦理、重义轻利的道德观;不求更好、只求温饱的消费观;方术迷信、崇拜鬼神的宗教观;老守田园、安身立命的乡土观;多子多福、香火旺盛的生育观,等等。这些落后的文化意识形成的精神贫困,具有内在根生性,往往比经济物质贫困更长期、更深重、更顽固、更可怕,并极易生成“物质经济贫困—文化精神贫困—物质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圈。同时,扶贫开发更多的是关注生存贫困问题,发展贫困问题研究和解决不够。

    三、几点建议
    1、对全省7519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每村150万元以上,每年1103个村,建议省财政预算每年增加20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整村推进。
    2、建议省财政预算每年安排40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扶贫搬迁,补助由原来的1500元/人、户平6000元增加到3000/人、户平12000元。
    3、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原补助标准是 600元/人,年培训5万人 ,建议省财政预算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实施“雨露计划”,扩大规模到年培训8万人,标准提高到800元/人。
    4、建议省财政加大对303个重点老区乡镇资金投入量,将插花贫困地区百乡千村扶贫投入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增加20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职称):来凤县扶贫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