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政协:让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实起来”
5月23日下午,黄石市下陆区箭楼下社区委员联络室内气氛热烈。下沉社区的政协委员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国网黄石分公司的同志们一起,听取小区物业公司负责人和社区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协商杆线迁移、畅通小区出行道路一事。这是委员与群众良好互动的一个缩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早在2021年,黄石市政协就在乡镇(街道)、村(社区)搭建委员联络室一线协商平台200余个,实现四级政协委员1400余人下沉全覆盖。借助一线协商平台,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各项活动在市县两级政协紧密开展起来。仅今年上半年,就有1382人次参加一线协商平台活动,开展专题协商434场,组织专题宣讲343次。
“既然来到基层,就要干几件实事,干出一点名堂。”一线协商中,委员们越来越注重发挥专业优势。经科技界委员牵线搭桥,开发区·铁山区科技局帮助“一老一小”居多的奥美社区建设科普“e”站,融合《社区宣传窗口栏》《便民服务栏》等场景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科普、业务办理等一站式服务。
市政协创新“一线协商+专家服务团”履职模式,寻找界别群众共性需求对症下药。一线协商点位作为民情驿站收集梳理附近群众反映的高频事项,为专家服务团履职筑牢“数据底座”。专家服务团作为助力一线协商的机动力量和专业力量,打破地域限制和层级限制,哪里需要资源就向哪里集结,及时为群众提供专业、精准的服务。
市政协委员李秉峰作为规划设计专家,下沉地在黄石港区万达社区。他多次赴开发区·铁山区世英村参加“一中心两廊两带建设”协商会,组织专业力量开展总体规划设计,助力方案顺利通过乡村振兴项目评审。
专门面向界别群众的协商工作在一线协商中孕育成形。农村界别的专家委员深入乡村振兴一线,为村集体产业量身定制金融助农方案、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覆盖全市25个一线协商点位,受到了村民的普遍欢迎。
如何实现联系方式多样化,做到及时通畅、有效到位?市政协注重将联系群众机制与经常性工作相结合。4月20日,“书香政协·委员读书活动”走进阳新新塘茶园,围绕“‘三茶’统筹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主题与农业企业代表、茶艺匠人座谈交流。由市政协委员创办的“女人花读书会”举办走乡村、进社区等读书分享活动81期,成功“出圈”吸引大批女性知识分子参加,委员和界别群众“从书籍走向交集”。这是委员联系界别群众与“书香政协”工作相融相促的生动体现。
为此,市政协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及时出台《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突出机制建设,规范建立界别活动小组,明确构建有召集人、联络员、工作计划、具体活动、工作总结的“五有”活动组织体系,对界别活动小组定期走访、结对联系、学习座谈等活动实行台账管理,为委员密切联系界别群众提供制度保障。
◆黄冈市政协:建好平台强引领凝聚共识促发展
“这次学习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思想震撼和精神洗礼。我们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将黄冈红色基因和发展优势紧密结合,更好地凝聚、激活、增强黄冈高质量发展动力。”近日,黄冈市政协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赴山东临沂开展“赓续红色血脉,助推‘两区’建设”专题培训,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营造人心思齐、人心思进、人心思干的氛围。这次培训也是市政协持续拓展“党建+协商”模式,打造“党建+聚识”平台,促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提升的具体行动之一。
近年来,黄冈市政协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积极探索创新,建机制、搭平台,不断增强政协凝聚共识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市政协迅速作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议,引导广大政协委员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以学习强政治、促履职、聚共识、固团结。
围绕“在全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黄冈该干什么?在建设武汉都市圈重要功能区里,黄冈该怎么干?”开展学习讨论,市政协把党的全面领导更加自觉地体现在重大原则问题和重大考验中,准确把握省委赋予黄冈建设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重要功能区和全国革命老区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崭新定位,把凝聚共识融入提案、视察、调研、社情民意信息等经常性工作中,落实到政协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牢牢把握履职正确方向。
市政协党组坚持定期向市委报告政协工作和重大事项,加强对重要协商议政活动的领导,切实担负起实现党对政协工作全面领导的政治责任。健全和完善市政协党组、机关党组、机关党委、党支部和党员委员活动小组“五位一体”组织体系,成立18个党员委员活动小组,发挥好党员委员活动小组作用,密切党员委员与党外委员联系,实现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的全覆盖、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的全覆盖。
“委员读书群”成了凝聚共识的“充电站”,以专委会为依托,成立18个委员读书群,建成13个规范化委员读书基地。市政协连续两年召开委员读书活动推进会、观摩会,把有组织的读书和个人读书、委员读书和履职实践、线上读书和线下交流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委员讲堂、委员宣讲等平台载体,讲述中国故事、政协故事、委员故事。通过读书学习和研讨交流,委员们感到受益匪浅、备受鼓舞,起到了凝聚人心、坚定信心的作用。
凝聚共识如何落实到协商议政全过程?市政协在协商前组织学习,听取通报,加深认识,把握方向;协商中互动交流深化认识,达成共识;协商后加强成果转化运用,以更加有效的协商成果增进共识。
市政协创造性落实省政协工作部署,运用红安县、麻城市开展全国首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县(市)”试点经验,推动“一线协商·共同缔造”向流域治理延伸、向乡村振兴延伸、向城市更新延伸。全市414名市、区两级政协委员下沉市区49个社区,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小事”开展一线协商965次,推动解决民生实事1800余件。
◆咸宁市政协:提出“好点子”办出“高水平”督出“真满意”
咸宁市政协以提升提案工作“满意度”为牵引,健全完善提、办、督机制,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努力向提案要质量、向办理要成效,促进了质效提升,使提案工作成为政协工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夯实提案质量基础:提出“好点子”。“政协提案问题找得准、意见建议实,值得肯定。”在2022年重点提案办理工作座谈会上,提案工作得到市委书记孟祥伟点赞。
市政协强化精品意识,建立健全谋划、会商机制,“提”前加强理论和业务培训,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提案线索,精心策划集体提案;“提”中加强调研,做到无调研不提案,同时发挥界别活动小组和住县(市、区)委员小组作用,集合众智对提案反复修改完善;“提”后严格立案标准,坚持会中初审、会后复审、办前会审“三级审查制度”,大力实施“撤并转”。
翻开市政协近两年的提案目录,每一件提案、每一条建议都与时代发展“同频”、与党政工作“共振”、与人民需求“合拍”,一件件紧贴民心的提案应运而生、落地生根,传递出政协履职尽责的使命和情怀。
强化提案办理落实:办出“高水平”。市政协以推进全过程办理协商为重点,着力打造“提、交、办、督、评”闭环链条,形成了“办前问初衷、办中商措施、办后评效果”的工作模式,形成了“全过程协商式办理”工作格局。
市委书记、市长领衔办理,政协主席会议成员领衔督办重点提案,成为提案办理的“硬核”支撑。市政协主席梁细林在督办关于加强农业公共品牌建设的提案时提出,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加快制订出台《咸宁市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施意见》,得到采纳。截至目前,全市有效使用“两品一标”农产品已达157个,全面提升了咸宁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陈淑娟委员对提案办理非常满意,又接续提出了加快咸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系列提案。
提升提案社会影响:督出“真满意”。2022年4月,市政协与地方电视台合作开设“提案进行时”栏目,对当年的20件重点提案办理情况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宣传和监督。联合新闻媒体加强舆论监督,有效增强了承办单位办好提案的责任感、使命感。市长杨军表示,“市政府要以相关重点提案的督办为契机,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点和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点,加压奋进、拼搏赶超,助推咸宁弯道超车、换道超车,实现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市政协不断完善提案办理民主评议办法,实现将所有提案纳入评议、对所有承办单位评议和委员参与评议三个“全覆盖”。市委将提案办理情况纳入承办单位年度目标考核,提案工作与部门工作深度融合、两相促进,推动部门改进工作、转变作风,有效解决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一件件提案从纸面成为现实,一个个愿景转化成了惠民实事。
◆枝江市政协:一线协商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坚持工作重心、政协委员、平台资源“三下沉”,将“协商”从办公室、会议室下移到距离民众最近的“事项现场”,推动一线协商深度嵌入基层治理。
市政协创新搭建“社情民意‘码上提’·一线协商‘马上办’工作平台”,在村(社区)党群连心站、政协委员工作室设置“码上提”微信小程序,打造群众全天候反映社情民意的机制平台。将省、市、县三级233名委员编入23个“同心圆”协商小组,下沉到相关镇(街道)和园区联系界别群众,收集社情民意,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转化为一线协商的议题,打通政协协商赋能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2022年以来,市政协开展“同心圆”基层协商活动125场次,委员围绕协商选题走访群众2400多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500多条,撰写调研报告125篇,提出专业化、合理化建议500多条。
问安镇袁码头村老街过去管理困难,乱堆乱放、乱牵乱挂随处可见。2022年10月1日,市政协在该村搭建协商平台,市委书记余峰以普通村民身份参与互动,部分村民代表、政协委员及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围坐屋场话改造。
如今的老街,面貌焕然一新。过去的破烂收购点变成了“环保加油站”,光秃秃的停车位变成了桂香四溢的生态停车场。户均出资2万元,按照镇里的统一规划风格对屋顶进行了“平改坡”,修旧如旧改造具有荆楚古韵的风雨连廊,老街的“乡愁”又回来了。
市政协把省委提出的“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结果共评、效果共享”的共同缔造理念融入一线协商,提出“研究议题、制定方案、充分调研、确定主体、协商讨论、报送结果、组织实施、反馈评价”“八步工作法”,引导群众参与“共同缔造”。
顾家店镇岩子河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大村,随着规模越来越大,缺整理场地、缺交易场所、缺保鲜能力等问题日益突出,村民的蔬菜常常“有市无价”,村“两委”和菜农们迫切希望建设一处田头市场。
2022年3月,市政协将“建设岩子河蔬菜交易市场”纳入“同心圆”协商议题,三级政协委员、蔬菜专家、镇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驻村单位和市直部门负责人等20多人说想法、提建议。协商会还请来市自然资源局就项目选址和规划提出了专业建议,市乡村振兴局帮助谋划产业项目,蔬菜专家提出市场后续运营构想,现场协调各方面支持资金117.5万元。当年9月,蔬菜交易市场就建成了,岩子河村蔬菜“愁卖”的问题解决了。
一线协商,能现场解决的问题现场解决,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为确保协商事项落地见效,市政协主席会议每月通报协商意见推进情况,各协商小组定期回访,确保议定事项落地落实、群众满意。同时,将一线协商纳入各活动(联)组年度考核评价和委员履职积分制管理重要内容,激励引导委员沉到一线“揭榜”办实事。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委员就在身边,“同心圆”协商真管用。
◆十堰市郧阳区政协:“郧约来商量”“商”出好日子
“在家门口干活,轻松充实,还减轻了儿女负担。”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65岁的鲍隆萍下班走出“零工超市”时乐开了花:“上个月工资900多块,有了‘临工超市’,日子越来越滋润。”
谈及青龙泉3个“零工超市”,社区党支部书记侯晓东竖起大拇指:“社区留守居民就业难、袜厂后道用工难,一直是解不开的‘疙瘩事’,通过政协‘郧约来商量’汇智聚力,催生3个‘零工超市’,使‘两难’成为‘两悦’。”
2022年,省市政协作出开展“一线协商·共同缔造”行动部署后,郧阳区政协迅速吹响集结号。委员就近就地下沉住地属地乡镇,20个乡镇、7个城中社区搭建起“郧约来商量”协商平台。
茶店镇樱桃沟村因漫山遍野的野樱桃而得名,家家户户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农家乐民宿项目,过上小康生活。2022年4月,区政协主席党永生蹲点调研发现,该村樱桃花果期后,游客就少了,影响村民持续增收。随后,区政协将该村纳入“郧约来商量”助力“共同缔造”点,在组织委员、行业专家、部门负责人调研的基础上,13次组织村民召开“场院民意恳谈会”,最终形成以四季花园、四季果园、生态林园、文化游园、幸福家园为主题的《“五园”共建方案》,得到市区党政主要领导肯定批示。
通过与区政府及职能部门协商,争取到27个项目资金支持,荷花塘、樱花大道等14个项目已竣工,4个项目进度过半,其他项目启动规划等程序,由此拉动该村新增民宿22家,新发展大樱桃等小杂果基地200亩、采摘园35个,种植花卉景观带3公里,美好生活愿景图不断向前推进。
城关镇政协活动组就后山片区群众普遍关切的“和美乡村建设”问题,组织委员先后7次召开民意恳谈会,形成《以全域景区理念、打造休憩游目的地的方案》,转化为镇党委政府决策加快后山片区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
为解决南水北调中线移民新村柳陂镇龙韵村“稳得住,能发展”的问题,区政协专班进驻协商,为其谋划“五场”共兴、“六业”互融、共同缔造和美乡村一张蓝图,整合资源、资金1800万元建成共享农场,促成“武当不夜城”秀场,带动红色馆场、体验渔场、振兴剧场等多业态旅游实现收入307万元,352名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
……
今年6月以来,区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带队对上半年“郧约来商量”助力“共同缔造”行动推进情况进行全覆盖调研评估,各乡镇政协活动组纷纷亮出“优秀作业”。
近10个月来,20个乡镇政协活动组的275名省市区三级政协委员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实事,组织召开民意恳谈会310多场次,各界群众参与达5100多人次,收集意见建议1240多条,形成宜居宜业环境提升、农村“四好”公路提档升级、优化小区物业管理、“三产”融合发展等推进方案260多个,助力170多件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