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巍
展开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的三个调水区一目了然,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构建起“四横三纵”的大水网。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南水北调,引千里甘泉润泽华夏,这一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宏伟设想,经历半个世纪的勘测、规划、论证后,终于在2002年12月27日付诸实施,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正式开工。
十年间,百万建设者和数十万移民群众用真诚、爱心和奉献,演绎着空前绝后、昭示千古的民族主旋律。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将于第三季度通水,中线一期工程将于2014年汛后通水。通水在即,水质是否已经达标?移民是否既迁得出又稳得住?水质如何才能得到长久保证?为了寻找这些答案,5月13日至17日,全国政协“丹江口水源地环境保护和转变发展方式”特邀常委视察团赴河南、湖北,踏上了南水北调工程动工以来全国政协的第五次调研征程。
大爱流淌 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奔腾652公里、浸润17座城池的汉江就是在这里的丹江口水库迂回出一片平静。再从这里改变原始的流向,一路折向北,履行润泽京津的使命。
2月19日,随着渠首老闸拆除“第一爆”成功爆破,滋润两岸百姓近40年的渠首老闸退出历史舞台。如今的渠首,大坝上游护坡已经完工,老坝已经部分拆除,新坝容姿初步呈现。项目经理王秀明介绍说,全部工程将于今年11月底完工,确保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明年10月通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渠首闸引水,需要把丹江口大坝加高,水域面积扩至1050平方公里,由此造成大量农田、房屋被淹,需要搬迁34.5万人,其中河南16.4万人、湖北18.1万人。如此繁重的移民任务曾经被认为不可能完成,但河南和湖北两地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四年的任务,创造了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迹。视察团所到的九重镇桦栎扒移民新村和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柳陂库区移民安置新村,无一不呈现出一片安乐、和谐的景象——整齐的二层小楼,平整的水泥甬路,学校、卫生所、超市一应俱全,“和过去相比,现在的居住环境更美了,生活更方便了,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问到对新生活的感受,村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面貌一新的除了移民新村,还有支流水质。湖北省十堰市的神定河是汉江右岸的一级支流,曾经多年臭不可闻,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于幼军几个月前站在神定河边还不能畅快呼吸,如今,神定河已经通过畅通河道、绿化河滩湿地、美化景观,较好地清除了河道底泥,使已经退化或损坏的水生系统得以恢复,水质得到相应改善。
“中线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视察团副团长、全国政协常委、人资环委副主任张基尧表示,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坚强领导,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团结带领群众共同为工程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更得益于广大移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国家重视,地方带动,群众支持,共同谱写了一曲全民齐心协力支持工程建设的壮丽凯歌,我们有理由相信,南水北调工程能够成就中华民族的世纪夙愿和伟大梦想,为沿线亿万群众送上生命之水、幸福之水、和谐之水。”张基尧说。
保证水质 防污治污是当务之急
2002年之前,在论证南水北调工程的时候,很多人因为水污染问题投了反对票。2006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建立了由国家各部委和河南、湖北及陕西省政府组成的部级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在各方密切配合下,丹江口水质保持优良,在污染物总氮不参加评价的前提下,中线取水口陶岔水质为Ⅰ~Ⅱ类,满足调水要求,83%断面达到规划要求,部分直接入库河流水质改善明显。
“尽管水源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些入库河流现状水质和调水目标还存在差距,中线水源区尚有9个考核断面不达标,部分入库支流水质未明显好转,面源污染日益突出,防治措施尚不完善。在通水在即之时,防污治污已成当务之急。”于幼军语气急切。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主席叶冬松介绍说,水质不达标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管网设施不配套。“这里面有历史的旧账,也有这几年欠下的新账,管网设施跟不上,污水收集率就提高不上来。‘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虽然都有管网设施的规划,但规划公里数和实际需要的长度相差甚远,规划审批手续繁复也让管网建设一拖再拖。”
“即使是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也有运行方面的问题。由于后续运行费用较高,很多污水处理设施都是停运的,巨额投资成为摆设。”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直言。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对库区的工业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颇为担忧。“为了库区水质,几省都关闭了很多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现在库区周边还有一些小矿山正在开采,如果矿渣进入水源造成重金属污染,后果将不可逆。农药、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也不容忽视,我们的建议是在库区两边一公里种植生态隔离带,农产区也要推广测土施肥和滴管技术,减少农业面源的污染。”
实施退耕还林、创建生态村镇、实施水系生态建设是视察团成员的共识。要完成“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目标,不仅要保证水库通水时水质的达标,更要求水质的永久保证。这就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及地方政府和人民的积极配合。“必须立即行动起来,狠抓重点治理,同时树立长期作战思想,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真正把工程建设成为一座历史性的丰碑,为中华民族作出自己的贡献。”张基尧表示。
做好防污治污工作必须有财力支撑。“目前,国家层面的规划资金和转移支付确实存在不到位的情况。”于幼军坦言,“但地方能不能先别‘哭’,先干,干不下去了再“哭”。因为水质改善不仅于受水区有益,更是关乎地方的环境保护和转型发展。当然,我们也会尽力将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反映上去,争取资金尽快到位。”
着眼发展 重视村民的“后移民”生活
无论是在河南还是湖北,当地的干部都会情不自禁地跟视察团讲起移民工作。
“那几十里长的移民队伍,有的在祖坟前长跪不起,有的老人是带着自己的‘寿材’出发的,有的人捧着一抔家乡的泥土、灌上一瓶家乡的清水,有的在家乡种上一棵‘纪念树’,给自己‘留个念想’。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总是热泪盈眶。”十堰市副市长沈学强回忆到。
感动于群众的奉献精神,各省在安排移民工作时也是小心又小心,谨慎又谨慎,细致又细致,把能考虑的问题基本都考虑到了,把能想到的招数全用上了,几乎把所有的资源和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然而,移民搬迁的目的,不仅仅限于搬出去,更重要的是要使移民“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据了解,以前水利工程的土地补偿,标准是补给当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5倍到6倍,后来增加到10倍。而从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就把它提高到16倍。同时,针对库区移民状况研究优惠和扶持政策,按人均补足24平方米进行建房差额补助;将移民新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被征迁群众生产生活安置与当地社会经济建设相结合,多渠道安排资金,协调地方在供水、供电、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使移民群众早日融入当地社会。“但仅仅让移民靠一亩多地很难发展。还有因南水北调工程而关停企业的职工,他们的生存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坦言。
无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必不可少。九重镇唐王桥村的金银花中药材基地的建立,以及郧县湖北统香食品有限公司与农民的订单式合作,为村民们指明了生产方向并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如何能让更多的环保企业落户库区,带动库区产业结构转型和群众致富,成为视察团成员热议的话题。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建议加强目前已经存在的对口支援制度,建立对口支援平台,让支援方和受援方的项目有效对接。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建议库区大力发展生态种植,直接对接北京、天津等受水区蔬菜市场,在发展生态中获益。张基尧则呼吁国家能将库区作为生态经济示范区的试点,并科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我们要像完成移民工作那样,认真做好库区经济发展的规划,既要保一库清水,也要保一方富裕,不能只让库区做奉献,而是要让库区也能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受益,让一库清水真正润遍大江南北,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全国政协常委、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表示。(转自《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