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杨占秋,61岁,武汉大学医学病毒学研究所所长,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杨占秋委员是病毒专家,长期与出血热、非典、甲流等让人谈之色变的传染病打交道。“两会”间隙,记者在北京采访了他。说起病毒,这位衣着朴素、低调谦逊的教授滔滔不绝。“中国科学家发现中药可治烈性病毒出血热。”2006年,一则消息传遍世界,这位中国科学家正是杨占秋。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被称作“死亡杀手”。30年前,我省发病率居全国第一。
1976年,杨占秋从武汉大学医学院(原湖北医学院)毕业后,投身出血热研究。1985年,研究出现重大突破,他先后分离出病毒、研制出早期诊断和抗原检测的方法,并筛选出能对付汉坦病毒的药物病毒唑。然而该药副作用大、不能长期使用,他领导课题组又找到能抗击病毒的中药“空心莲子草”。
2011年底,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在杨占秋的实验室诞生。在跟踪“死亡杀手”30多年后,他终于扼住这一烈性病毒的咽喉。
“世界可能爆发甲流大流行。”2009年6月,世卫组织首次将流感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级。一时间人心惶惶,各国纷纷储备瑞士研发的抗流感药达菲。然而,国外科学家很快发出警示:达菲可能给儿童造成严重的副作用。
能否找到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抗甲流药品?杨占秋一头扎进实验室,带领课题组夜以继日地开展实验。半年后,他们发现,我国药企生产的抗病毒药物阿比朵尔防治甲流安全有效。2010年5月,阿比朵尔被编入卫生部甲流防治指南,成为首款国产抗甲流药,打破了达菲的市场垄断。
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近年来,几乎每一种传染病流行时,杨占秋都会第一时间想办法攻克。
收获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一项疫苗和药品的研发,至少要经过一年半载的动物实验。为避免感染,科研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前要注射疫苗。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后,无法吃饭,连水也不能喝,但在实验室,他们加班却是寻常事。
科研攻关马不停蹄,建言献策不遗余力。在任省政协委员期间,杨占秋提交提案17件,其中多项关于重大传染病防治的提案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成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希望,能提交更多更好的提案。(转自《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