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要闻

一线串珠挑两圈——驻鄂全国政协委员谈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

2014-09-14 23:14:19  
字体大小:【


    上海浦东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获批准;重庆“两江新区”总规方案已上报国务院……湖北长江经济带出路在哪里?全国两会上,驻鄂全国政协委员,热烈探讨湖北沿江地区开放开发的新思路。

    “主动脉”要挑重担

    翻开湖北版图,长江犹如一条“主动脉”贯穿东西。
    今天,这条“主动脉”正迎来新一轮大开发的良好机遇:2009年9月,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中部地区建设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同年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
    
    “湖北沿江地区包括武汉、黄石、宜昌等8个市州的48个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约占全省三分之二,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湖北长江经济带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和科技资源,其开放开发能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可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湖北特别是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杨淳委员说。
    
    “在湖北区域发展格局中,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覆盖了全省,但‘两圈’不能彼此孤立,长江经济带具有肩挑鄂西和鄂东的‘扁担’功能。”长江水利委员会综合勘测局副总工程师蔡耀军委员认为,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有利于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地区之间的联动,发挥沿江大中型城市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

    他说,湖北长江“黄金水道”连接着中部地区的湖南“3+5”城市群、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安徽皖江城市带,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利于实现中部地区的联动发展、整体崛起。

    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优势

    长江流经湖北境内1060公里,占长江干线总长的1/3以上。委员们认为,加快以水运物流为配套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是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要基础。“水运承担了全省大型企业生产所需80%的铁矿石、72%的原油和83%的电煤运输,同时具有运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安全可靠等特点,在湖北综合运输体系中具有战略性比较优势。”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原局长金义华委员呼吁:“要着力打造湖北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沿江交通设施建设、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沿江产业和要素聚集。”
    
    金义华说,2009年底,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武汉召开的内河航运发展座谈会上,专门研究了湖北航段的发展计划。2010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上也正式确定了支持武汉建设航运中心的发展方向。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支持对于湖北来说是难得的机遇。
    
    他建议,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对中游航道的投入倾斜,同时加大地方投入,加快省内支流航道建设,逐步建成干支相通、通江达海的省内水运网。以武汉新港规划得到交通部批准为契机,对主要港口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形成“各有侧重、功能互补,统一管理、集约经营”的我省现代化港口群体。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胡树华委员建议,抓住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机遇,加快建立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长航示范网,打造数字化黄金水道,为长江航运提供畅通、可靠、安全的通信服务。

    打破区划谋求联动发展

    “要发展长江经济带,还必须打破沿江行政区划的限制。”蔡耀军委员说,在我省1000多公里的长江沿线中,一江两岸分属不同行政区域,严重制约了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须着手推动沿江城市联动发展。
    
    他建议,湖北长江沿线城市应充分借鉴江苏等地建设沿江经济带的经验,打破地区之间资源和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破除传统体制束缚,破除行政区划、行业界限,健全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实现沿江产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联动开发。
    
    金义华委员则提出,要从总体上完善湖北沿江经济发展规划,优化沿江工业布局。他建议,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协调下,引导冶金、石化、电力、汽车、建材、机电等大用水、大耗能、大运量的主导产业沿长江干线及汉江沿线进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形成临港工业区、高新科技园区、仓储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促进运贸结合、延伸开发,加快以制造业为核心的沿江经济带发展。同时要以项目为支撑,推动湖北沿江产业和航运协同发展。加快80万吨乙烯、武汉石化、全国稻米交易中心等一批沿江大项目的建设投产。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大进大出的规模效应,构筑长江物流大通道,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促进沿江城市联动发展,要处理好‘一个中心’与‘一串珍珠’的关系。”金义华说,武汉是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要充分发挥武汉在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在扶持武汉做大做强的同时,也要推动其他次中心和中小城市快速发展。可充分利用二线城市的比较优势,与武汉分工协作共同发展。
                         (转自《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