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assign categoryAttribute = getCatego...
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16年我省汛期气候变化十分异常,出现了暴雨强度超历史、内河洪水超历史、湖泊水位超历史和暴雨范围大、降雨总量大、汛情危害大的“三超三大”现象。面对严峻的暴雨洪水,全省上下按照“汛情98+、损失98-”的要求,奋力防汛抗灾,夺取了防汛抗洪减灾的最终胜利。
在感受抗洪胜利喜悦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一些问题和短板,值得灾后反思。一是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较薄弱。2016年,我省汛情的一大特点是:客水小,“家”水大,漫溢、内涝严重。全省梅雨期34天六轮强降雨覆盖和反复覆盖全省所有县市,降水总量909亿方,产水700多亿方,超过湖北省多年平均全年自产水量的70%。高度集中的强降雨导致暴雨区的举水、倒水、府环河、清江等7条重要支流和梁子湖、长湖、洪湖、斧头湖、龙感湖等重要湖泊发生超过或接近历史记录的大洪水。入江通道偏少且受外洪阻断、中小河流和湖泊堤防未进行系统除险加固、外排泵站排涝能力严重不足是造成这些洪涝现象的根本原因。水利工程设施防洪涝标准和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湖泊河道调蓄行洪能力显著降低。由于围湖造田(池)、填湖造地,我省100亩湖泊数量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1332个减少到目前的728个(另有100亩以下城中湖27个),湖泊面积从8528平方公里减小到2706平方公里,湖泊调蓄功能大幅下降。开发河滩、缩窄河道,河道行洪不畅,壅高水位淹没两岸。蕲春县张旁镇“6.19”特大山洪冲垮了孙冲河堤岸上四栋建筑物,造成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巨大损失。不尊重自然、不顺应自然、不保护自然,不给水出路,就难免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三是水文基础工作有待加强。2010年以前全省水文测站仅600多处,站网密度不够,资料系列不长,在特大大暴雨和大洪水后又没有进行水文调查,缺乏大暴雨、大洪水资料积累。加上,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很大,水系调整情况复杂,水文资料还原计算难度很大。中小河流、湖泊及水库(除省管大型水库外)洪水预报水平较低,难以满足科学调度要求。以汉北河流域为例,该流域13座大中型水库中仅高关、吴岭两座水库建立了洪水预报系统;天门河以上共有9条主要支流,仅汉北河天门站、支流大富水应城站编制了水位预报方案。其它水库河流湖泊均未开展洪水预报。
大灾大治。针对2016年洪涝灾害暴露出水利设施存在的薄弱环节,省水利厅编制了《湖北省加快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实施方案(2016-2019)》,该方案列出了9100多个项目,重点抓排涝设施建设、堤防综合治理、湖堤达标加固等水利建设。为此,就灾后江河湖泊治理提出如下建议:
1.科学规划,全面提高河湖防洪标准和排涝能力。一是精细规划,严格执行。以河流为单元系统治理,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木桶效应现象。针对流域的防洪保护区、蓄滞洪区、洪泛区、河流湖泊水域保护区,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对土地利用模式、人居位置和房屋结构、超标准洪水的出路安排及防洪工程设施布局、标准、规模等进行精细化规划。 二是多措并举,提高流域洪水的调蓄能力、外排能力。在流域上游实施水土保持林、梯田整治、塘堰疏挖、建立洪水临时调蓄场所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尽可能将洪水就地消纳和利用,减轻河流下游及湖泊的防洪压力。加固河堤、湖堤,增强抵御标准内洪水的能力。
2.树立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建设河流湖泊生态体系。组织财政、国土、水利等部门,尽快将列入省政府保护名录的湖泊和主要支流水域岸线(堤防)确权划界,设置界桩、界碑,明确管理范围。建立退田还湖、退垸还湖、退渔还湖的投入补偿机制和责任考核制度,各地要尽快编制退垸还湖规划、制定退垸还湖方案,加大全省退垸还湖推进力度。切实落实“河湖长”制,统筹解决我省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问题。
3.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学会与洪水共生存。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洪水总会发生。水利部门要开展河流湖泊洪水风险调查与评估,引导经济社会合理规避洪水风险。对于蓄滞洪区,鼓励人口外迁,建筑、供水、供电等生产生活设施要适应洪水淹没风险,发展“耐淹型”结构与材料;对于洪泛区,在洪水淹没频率较高的地方,严禁住人,发展耐淹农业和湿地旅游业,对于洪水淹没频率较低的地方,要无污染适度发展。
4.创新方法,建立长效的水利投入机制。强化政府在水利建设中主导作用,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加大省市县级财政投入力度,应对大别山革命老区和贫困县市区水利建设投资实行政策倾斜,对水利、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不同渠道来源的项目在统一规划指导下进行建设,形成合力。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水利建设,形成多元化水利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