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assign categoryAttribute = getCatego...
记罗田县政协驻匡河镇沙畈河村扶贫工作队
早就耳闻,罗田县政协驻沙畈河村扶贫工作队是县委、县政府通报表彰的2016年全县精准扶贫五个先进单位之一,沙畈河村是县委、县政府通报表彰的2016年全县五个集体收入增长最快的村之一,匡河镇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多次在沙畈河召开……一直未能“目睹”。2017年春夏之交,我终于来到了沙畈河。走在沙畈河平整宽阔的公路上,从村部到塆落,到河堤,到畈上,再到山林,目之所及,每一处都是美丽的图画。
新整修的水泥路还泛着白,像织就的一张网,贯通了整个沙畈河,将村落和田地切割成块状,使沙畈河显得规整起来。扶贫工作队进村后,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修建了4.9公里通组水泥路,拓宽了1.4公里通村公路。如今它们已经划出了各个塆落的经纬,打通了塆落经络,畅通着村民生活生产的血脉。
走到田间小陌上,我指着田里一寸来长面积达200多亩的青禾询询同行的村会计熊双兵。熊会计说这全部是我们村众诚养牛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的青饲料。
面对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导致许多田地荒芜的情况,工作队和村干部协调协调帮助农户将闲置的田地以每亩400元的价格租给合作社,春夏种玉米、秋冬种黑麦草。如今走在畈间,眼看禾苗青青,耳听渠水潺潺,有风吹来,几乎就有了风吹玉米的丰收气息。在沙畈河,农业生产普遍恢复,己经到了四海无闲田的地步。
穿过绿油油的田垅,站在水塘这边,便看到塆落倒映在水里的影子。绿树掩映,庭院错落,别墅式的小楼各具画风。走进塆落里,看到太阳能路灯立在路口,灯下做了宽敞的垃圾池,有专人在路上清扫着。房子在路两旁齐齐整整地排列,像婉转的小街。塆落的一旁,必然有一口当家塘,扩宽了,挖深了,修了石砌的塘岸和坚固的塘堘。沿着塘堘上的台阶拾级而下,便有光滑的水泥石板,供村民洗衣洗被。
熊会计指着水塘对面说:过去塆落里随地做着猪圈和厕所,天晴臭气熏天,下雨天脏水横流,一进塆子,没地方放脚。工作队一来,和我们村干部一起下力拆除了这些碍眼的,污染的,统一建设配套沼气池的猪圈和厕所,人畜粪便实现了无害化处理。你看现在塆子几好看呢。
村容果然整洁规范,牛在栏里,猪在圈里,白鹅绿水,犬吠鸡鸣,喇叭在杆上唱着,沼气池在地下藏着,宽带入户,电脑进房,好一派安泰祥和又折射出现代文明气息的农家景象。
当然,我所听到看到的都是现在的情景,那么以前呢?
熊会计指了指远处的一栋旧瓦房介绍说,你看,以前那地方就是我们村的老村部,房顶透风漏雨,墙壁断裂走形,用破烂不堪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这还不算,那地方原先还有一个养牛场,一年四季做牛粪臭,附近的住户意见纷纷,强烈要求我们村干部,要为他们解决“牛屎臭”的问题。
是的,我从扶贫日志上看到,县政协扶贫工作队进村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村民“牛屎臭”的诉求……
那是2015年7月31日,工作队来沙畈河村报到,正在安放床铺,就有村民找上门反映,村牛场建在他们3组居民的居住区,屎骚尿臭,苍蝇成群结对,从来都不敢打开窗户,夏天更是住不得。牛场废弃物也没处理,井水受了污染,浑浊,发臭,像牛尿。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甚至已经引发了吵架动拳头的民事纠纷。村干部长年周旋其中,竭力调和,伤透了脑筋,但矛盾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希望工作队要懂得他们的苦愁,一定要帮助解决。
工作队连夜研究,决定从民众的呼声出发,把解决养牛场的事当作推进扶贫工作的切入点。
第二天一大早,工作队就走访牛场主张如意。张如意,53岁,养土黄牛为生,有经验。2013年他租用紧靠3组的村部空房子办起了这个三四十头规模的养牛场。空房年久失修,每年得花费一千多元的修缮费。租给张如意办牛场,除了要求他负责维修房子,避免房屋垮塌,保住村集体仅有的一点“家当”外,还向村集体交一千元的租金,这在村集体当时毫无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可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所以当时村里不顾3组群众反对租给了他,并且写了10年租期的合同。如今要搬家另新建牛舍的话,自己不仅缺资金,更难的是建设用地难解决。
张如意接着说,我这个牛场对3组群众生活影响大、意见更大,也实在办不下去了,只要村里把租金及违约金给我,我就不养了,村里靠着我养牛的十多户我也管不了了。
张如意的话引起工作队和村干部的激烈讨论:不错,牛场的确影响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但是因此停办牛场,毁了一户的炉灶,断了十几户的炊,让他们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说不定他们就此一夜返贫了。再说,村里就这点产业也就毁了,也实在可惜。
时任驻村第一书记王三元说,牛场影响村民的问题一定要解决,越快越好。但牛场不能垮掉,而且要想一切办法把牛场做强做大,建成我们村的产业龙头。贫困户要脱贫,就要依靠这样的龙头带动。
这是一个好思路!于是,工作队驻村所做的第一个决定是:搬迁牛场,扩大规模,建成龙头企业。
工作队分析,张如意虽然勤劳,但办事总爱顾虑重重,恐怕他还没有扛大梁的气魄,要想把市场做大,还得把他的儿子张溢动员回来,做牛场的法人代表。张溢时年25岁,大学毕业两年,在外打工。如果他回来创办养牛合作社,一方面,作为大学生回乡创业,可以获得国家2万元无偿资金和20万元贷款扶持。同时对接精准扶贫政策扶持,还可获得贷款及母牛补贴、种草补贴等资金扶持。对于处理污染问题,可以争取县能源办扶持配套建设一个中型沼气池。
果然,张溢高高兴兴地回来了,这些优惠政策,再加上工作队计划大力栽培,极大地激发了他回乡创业的兴趣和决心。
2015年8月7日,工作队和村干部开了一个很好的会议,对牛场迁建工作统一了思想,制定了方案,工作队、村委、村民、牛场几方达成协议:村集体投资50万元左右在远离村民居住区的地方建设一座220头规模的养牛场,建成以后村集体以每年4.5万元租金租给张溢发展养牛产业。村委会、合作社负责把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组织起来依托合作社养牛,增强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性地增收脱贫,甚至致富。经过多方讨论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制定出台了沙畈河《“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10月17日,正值第二个全国扶贫纪念日。县政协全体干部来到沙畈河村,参加牛场搬迁并开展接亲帮扶活动。沙畈河村民自觉聚过来,带来礼炮,牵出老牛场那几十头牛去新牛场。紧挨着老牛场居住的张老汉拉着工作队长得手,激动的说:你们工作队是办实事的啊,是真心为老百姓的哟;工作队早来几年,我们就不会遭这个罪了。不过呢,今天我好高兴,感谢你们工作队!合作社主任张溢也过来接过话头:你们3组从此不熏臭气了,村里有了油盐罐,我也可以放心地养我的牛。哈哈,真是一举三得。
贫户张玉林参与了工作队发起的多方磋商,并在磋商后签订了养牛协议。根据协议,2016年正月,张玉林老人无偿地从志诚养牛合作社牛场里牵回一头带孕母牛回家饲养,村里补贴八百元牛栏建设费。当年母牛产下的第一只小牛,张大爷将这头小牛养至两百天,送交合作社,母牛归张大爷所有,使张大爷就有“下蛋的鸡”持续增收,有固定的经济来源。2016年,除了得到了一头价值8000元的母牛外,张大爷还获得政府养牛补贴三千元,当年就脱了贫。牵回母牛后,张大爷参加了由村里组织的畜牧专家讲座,学习养牛技术。
这一方案,一并解决了张大爷家产业脱贫缺资金,缺市场,缺技术等致贫“三缺”问题,也使众多贫户抛开疑虑,像张大爷一样走进牛场,精挑细选属于自家的那一头带孕母牛。一时间,沙畈河村养牛户达到九十来户。养牛产业从贫户辐射到脱贫农户,从本村辐射到外村,从罗田辐射到英山。2016年全村37个产业扶贫户依托养牛轻松脱贫,甚至获得了对生活的信心和精神上的轻松感。合作社享受了每带动一户领养一头母牛户脱贫五千元的政策补助,并扩大了经营。从出母牛进小牛的过程中,获得了良性运转的新鲜血液,增强了产业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工作队还发动村民种植黑麦草、玉米,合作社负责全部收购,这样改变过去单一低效的生产方式,使贫户得到亩产1200至1500元的纯收入,较过去种粮食增收4至5倍。
在发展养牛产业的同时,沙畈河相继建成了122亩茶叶基地、180亩油茶基地及60千瓦光伏发电站,它们同牛场一起,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使沙畈河村集体脱贫致富,并带动贫户脱贫。此外养猪专业户,养羊专业户,养鸭专业户,药材专业户等多个贫困户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2016年,沙畈河全村总增收3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9300元。产业扶贫户年均总增收近万元,人均增纯收2000多元,五保户、低保户家庭人均收入不低于6600元,所有贫困户都实现了“一有、两不愁、四保障”目标,村“十通十有”工程全部完成,沙畈河村不仅实现了整体脱贫目标,而且走上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致富之路。
采访完毕,我站在田间的公路上,仰望生机勃勃的沙畈河,不由地生出许多感慨。是的,时隔不到两年,沙畈河从过去的产业凋敝,农田大面积荒芜,村民精神颓废,已经蜕变为今日村集体和贫困户双双脱贫,生产模式确定,可持续发展得以保障的局面。这来之不易的大变化,无不得益于罗田县政协扶贫工作队驻进沙畈河的大作为。是他们在沙畈河行走着,把土地和农民紧紧扣在一起,诊断并治疗着村民祖祖辈辈驻扎在土地里的穷根,使其焕发出茂盛的枝丫。他们用实干践行精准扶贫,使沙畈河村民生产自救,逐步脱贫致富,恢复对农业的信心以及对土地的爱恋。
回来的路上,时而看到老人们赶着牛儿走着,一脸闲适的表情,连同沙畈河这片土地一起,正沉淀着一片安乐祥和的景象。我突然觉得,眼前的沙畈河,正展现出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应有的画面。
(罗田县政协 叶牡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