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去匆匆,忘了感受。”
这是一首著名的诗句,它表示一种深深的遗憾:有机会时,往往忘记了感受,等想感受时却又失去了机会。值班整整一天,假如不是受系统一位同事之请,也不会再进入博客删除曾经为之写的传记,发现早已连同写过的一把手传记都删除掉了。确实,这类公文发布出来,欠妥当。也正是这个机缘让我看见文友“ 扶风老猪” 置顶:《父亲遗墨》作品,顿时让我也想起已故多年的父亲以及我们之间的情义之事。可以说,像《静慎思愚》(静如泰山、慎重其事、大智若愚)隶书以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行草书法,我的父亲也写过不少,但基于前些年政府强拆中被黑帮所毁,唯一留给我的仅仅是我们成家时候一份礼单以及《马克思全集》《毛泽东选集》而已。不妨让我们先看一看我的文友是一位什么性格的人。“个人简介:本人姓朱,给人做自我介绍时,就说是朱德的朱,人家就能听得懂。还得做如下补充:姓朱但不是那个猪,不要因为我笨,就说我是猪。管他呢,猪就猪吧,猪也是人间一宝啊!生于扶风,扶风也盛产猪,所以就叫扶风老猪!“显然,是一位幽默风趣之士。
客观上讲,上述文友《父亲遗墨》作品字里行间透露出娴熟的笔法、漂亮的结构和完美的章法,以及深远的意境。尤其是作品的内涵与外延,非常丰富,丰富到几乎涵盖了我这数十年的人生经历。比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小时候父亲在支援山区教育事业,年迈的秀才祖父总是教育我们什么立志,也传授上述一些古训,其他姊妹均很服从教诲,唯独我这个老幺(排行老七)压根都不信这一套,甚至认为读书无用,顶多大了多一个废物罢了。步入中年后,竟然嗜好读书码字起来了,慢慢感悟出求学时没有服从长辈们的教诲是何等的愚昧无知。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姊妹多,劳动力少,村里靠工分分口狼,自然我家缺粮食。对门村里壮劳力最多的毛家宁可让多余的馍馍喂猎狗,都舍不得给我一个馒头。如此境况下,我当时最大的志向就是如何享受毛家孩子吃馒头的待遇问题?与邻居一帮类似我们家这种缺劳动力的家庭孩子们商议来商议去,除了私下联手“抢馒头”外,也没什么路子。后来,无意中,我发现一个破解毛家抠门的办法——装鬼!起因,一次我见“贫农”成分的毛家昌爷总是在村西头百年皂角树下烧香磕头,嘴里念叨“皂角奶奶,大仙呀!保佑保佑我们儿子娶个媳妇|”之类的离谱言辞。而且他经常晚上扛着锄头上后山林场也不知干什么活路。那时候,我也都五六岁,但经常割猪草、爬树等,身体灵活。一天,夜里我跟踪对方到村后山,爬上古树等候从林场归来的昌爷,老远都拖腔喊道:“天——灵——灵,地——灵——灵,我是索命的阎王爷,毛家昌爷你给我听好了”声音被风刮着,对方拿着手电筒也不敢往树上照,立刻跪倒在地坦白:“我的阎王爷,家里缺钱,我才半夜去挖古墓,就这点铜钱与衣服,要是不嫌弃,都孝敬您老人家好吗?!”“这些东西,我不稀罕,以后要想活命,隔三岔五半夜送点馒头孝敬我就中。”不用分析,对方很老实,岂料三天后都露陷了,也是对方猎狗追我,搞得这个生意也无法持久下去了。不过,这件事对方没打我,还觉得我怪机灵,干脆让我跟他混江湖。一边是缺粮食,宁可饿死也要教育我们读书,长大后报效祖国的祖父;另一边是不读书,天天吃喝不愁,还教导我读书太苦,等还没来得及成才都饿死了。所以,那时候,我也分不清好与坏,就误入歧途,不读书走江湖,跟着老毛家这个爷四处溜达。后来,1979年父亲调回本市,我们全家除祖父、祖母外,都迁入市区,我也结束了上述放荡的生活。
“静慎思愚”这四个字,第一次听说是1978年,我们家迁入西关中学时,学校操场上一个八十多的老和尚对会武术的“粉子”说的话。如今,研读本市古方志以及原国民党第五战区旧档案,才知晓西关中学旧社会是文庙(城隍庙)所在地,更是原国民党第五战区的兵工厂,后来又成为敌伪指挥部所在地。那个老和尚解放后是该村的五保户而已。如今,才意识到也是一位隐居江湖的武术高手,因为他健在时总是一天到晚单腿蹲在操场上,练的就是少林气功中的桩功。那时候,我觉得江湖玩杂技的“粉子”,一身好武艺,跟着他身后溜达,附近的流氓也不敢惹我,甚至还可以敲诈对方点什么东西。遗憾父亲坚决不让我跟着社会上这种人混,一个劲让读书,立志之类的,让我也很苦恼。我一直寻思姊妹六个成才就行了,为何要让我也跟着读书受苦呢?!现在想一想,父亲读书多,见识自然高于常人,他能够养育出七个子女,而且像我这种自幼都不中规中矩的歪歪树,最终都被他给校正的端端正正,是否该反思点什么呢?!不错,那一个年代,我们姊妹多家里拮据,假如父亲也像其他家庭让孩子们偷过路车上东西,结局会不是像我一帮小学同学掉脑袋的掉脑袋,入狱的入狱呢?!当时,三线企业无论是水泥车,还是其他汽车企业,过路的司机总是在西关中学附近停车吃饭买点东西,像其他孩子们翻车上去偷三包水泥就相当于一个教师一个月工资,偷一个汽车大部件都高于一个教师一个月工资。因此,父亲严禁我与这帮偷抢的社会人来往,是何等的睿智,否则我就会走入邪路,甚至不归路。
“取静于山寄情于水;虚怀若竹清气若兰。(集兰亭序字)”也是已故父亲嗜好的一幅对联,如今想起来有点内疚。毕竟,家里子女多,父亲一生吃苦太多,也没享受点福气。也即是1991年我读电大时期,父亲将老家明清四合院卖掉给我当学费,退休的父亲也不再吸烟、喝酒,甚至也不参与挚友们打牌娱乐活动,顶多走走路而已。论才华,父亲是老华师出身,一肚子文化,写个回忆录之类绝非难事,但一字都没动;论社交,父亲朋友也是遍布天涯海角,可就是为不给我们子女添负担,节约费用供养目不识丁的母亲,一直到去世为止。建国初期,支援山区教育事业的父亲第二年就担任校长一直到退休前,都是教育界握有实权的领导。然而,生前却对我说:“老幺,你不适合当领导,适合干点实际事,有空多多点书,走正道,养家糊口就可以了。”如今,觉得确实如此。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眼光不一样。像上述毛家昌爷一辈子都企图挖古墓发财,结局依旧双手空空。比如:外地文友赠我的《中国古币》一书读后,发现昌爷当年也捡到不少这种值钱的货币,遗憾没文化白送人,而不值钱的死人衣服,他却视为珍宝,如此看来不熟读发财是否都难呢?!退一步而言,即便不发财也不会犯法,走邪路送命或让后代误入歧途,这也许就是上述文友父亲与我已故父亲相似之处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可谓家喻户晓,问题是能够践行者不多,比如:值班前通过研读《李宗仁回忆录》片断,我意识到蒋介石读书不如毛泽东的危害之处,因为李宗仁回忆当时抗日的地区战区100多万人马,其可以指挥的仅仅是嫡系部队10万多人,一半中央军与一半杂牌军,国家与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蒋介石却暗中指示中央军要想法让日寇消灭杂牌军或收编对方等,压根都没想过拧成一股绳对外抗日。然而,博览群书的毛泽东都很有远见,“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也不问出处,反正是抗日的队伍一概团结,通过统一战线不仅壮大了队伍,更重要的是赢得了民心。自然而然,日后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仗势凌人,势败人凌我;穷巷追狗,巷穷狗咬”,像蒋介石不懂马列之术,就是玩权术,玩来玩去,就会陷入上述古训的深潭之中,难以自拔,不是被桂系逼下野,就是被我党军队赶到台湾。可是,毛主席越是读书越是视野开阔,留下不少创世的佳话。
结束文字时刻,我又想起古训“江中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以后我们是否都该想上述“扶风老猪”一样不忘已故的父亲,秉承前辈们的优秀品质,更好地完善自己,提升个人素养呢?!
(老河口市工商局 张俊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