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休假期间,闲来无事,品读几位博友佳作,想起上午茶馆读书以及体验生活轶事,欲谈点看法。
《从颐和园铜 牛想到的·····》一文: 铜牛身上的篆文是乾隆皇帝写的,其内容是:夏禹治河 铁牛传颂 义重安澜 后人景从 制寓刚戊 象取厚坤 蛟龙远避 詎数鼍鼋 漯此昆明 潴流万顷 金写神牛 用镇悠永 巴丘淮水 共贯同条 乃称汉武 我慕唐尧 瑞应止符 逮於西海 敬兹降祥 乾隆已亥 御製 注:漯字上边田应是三个因电脑中没有这个字,只好借用这个字,字义有二:一是永定河,二是治水。治水的字义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有,而在《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没有。这段文字出自挚友田安定的博文,其用意在于“把铜牛身上的篆文翻成印刷体,和大家一同学习欣赏。”无疑,挚友是一个富有责任感的文化人士,否则即便我去北京观摩也不认识上面文字,更谈不上把玩风情了。不过,让我更感兴趣的是工匠如何篆刻上去的。按说,皇帝之作,工匠要是雕刻失去原有的风貌,轻者入狱,重者人头落地,既然可以摆在颐和园,说明这些雕刻工属于“匠之良材”,其成功途径在于“尽其工巧。”
“绿水环修竹,清风如碧松。”“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行草书法出自徐而缓学字(1),字出于行,有欧体根基,善用笔而墨韵正,所以耐看,更让我关注的是取材内涵很妙,体现出历史文人墨客一种修身之术。
“艺术家必须是专同假、丑、恶作对的真人,离开真、善、美便是水月镜花。——《林散之序跋文集》”无疑,陵山沭水的《原文地址:] 林散之谈书法作者:大浩》图文,都似乎让我们领悟出林散之书法之外的风采了。由此,我在思考如何修炼品格呢?“ 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要多读书。待人以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骄戒躁。与朋友交必能尽言,扬善改过,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与同恶也。——与庄希祖谈”“ 做学问要踏实,不为虚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于应酬,要学点真东西。——与桑作楷谈”“ 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若徒慕虚名,功夫一点没有,虚名几十年云烟过去了。——与张尔宾谈”,无疑,这些都是真理。比如:这几天,我一直不再反思2016年得失,最终感到自己缺乏践行上述真理的行动,读书也未必认真,做人更缺乏尺度,几乎不分好坏一概对待,甚至未感悟出“做学人,其目的在于运用和利人。”类似.孔子——为人之道、老子——处事之道、孟子——君臣之道、孙子——韬略之道等也浏览过,就是学习与实践两张皮,甚至还不如不读书的俗人。因此,出现一些工作与生活插曲就在所难免了。
前天迄今,一直忙着抗战文化纪念活动研究方面,初步采访老兵以及收集一些原国民党第五战区素材,让我认同教之苑四维的博客转发的——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观点,“三民主义”也好,“共产主义”也罢,研究抗战文化包括汉奸后代等都必须客观公正,不能存在亲疏之别,还要甄别一些细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复原历史原貌,而且还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才行,否则再下功夫也徒劳无益。比如:研读数篇原来国军档案与日军档案,以及本市一些历史资料,发现采访的90岁老兵不少细节有待进一步核实,而且上午在茶馆研读《光化县抗战史料》后像徐家滩、文庙与三星庙,都是日军或维持会曾经办公之地,也是我8岁一直到成家居住生活之地,甚至原来被李宗仁撤掉的古城墙用途等细节,一一从书中发现踪迹。问题是假如相仿其他研究者或汇聚外地旧资料,或干脆整段抄写对方文章即便出版,也会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毕竟我苦读过八年法学,违法之事绝对不会去干,法学信仰指导下,该如何去研究呢?《在鉴别中深化研究(大家手笔)徐大同《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12日 16 版)》以及《理性推动比较政治学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程同顺》这些学者研究方法,值得我去借鉴。也许,没读过法学的写作爱好者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权人及其权利、出版、表演、录音录像、播放以及图书、报刊的出版等规定,可以说一本书引用他人文字超过百分之三十以上都视为抄袭行为,故不少法盲还乐呵呵地出版侵犯他人著作权的书籍,一旦被对方问责,后果可想而知。也许,各位会问,既然你我都是解放后出生的,又无法引用前辈书籍如何去研究本地抗战文化呢?其实,路子不少,就是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譬如:这几天,我以手中旧抗战书籍与《湖北省革命老区故事选读》《阵中时报》等丛书为线索,探索运用新闻写作技术从小角度切入采访书中没有的典故。试图将国军,共军以及土匪等抗战历史典故一一收入其中,再想法通过新闻、小说、剧本等题材盘活我市的抗战文化资料,更好地服务本市经济文化事业。像《光化县抗战史料》第六,对物质方面的破坏部分提及的乾德西关、唐家巷等处军需局等字眼,我8岁一直到28岁一直在西关中学生活,可以说这一代七八十老人都很熟悉,复原历史真相采访或消息,或通讯,或散文,或评论,或剧本等,都存在很大拓展空间。再如:《光化县抗战史料》提及我市境内十大战役之一的自生桥战役,昨天下午在参与我市抗战研究会前在一中附近买芝麻叶唠嗑发现卖家78岁老大哥就是这一带村落人,并且留给我地址,还说村里八九十老人不少,可以说都是见证这场战役的活宝。甚至撰写《光化县抗战史料》原光化县县长张著小儿子在沿海,扯起来与我还是亲戚关系。不错,《光化县抗战史料》按法学关系,出版等权利归属张著后人,但是这公文之外采风的典故,就归属被采访人所有了。而且一旦针对《光化县抗战史料》系列性评论,杂文著作权就属于杂文写手所有了。如此等等,都说明研究抗战文化,并非离开抄袭旧档案资料,都无路可走的意思。
荀子说得好:“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尽其难。“所谓“尽其工巧”,个人认为就是尽自己的技能,像我虽然是一个老文秘,也没任何职务,但干文秘二十多年,“编、采、评、写“基本功较好,一旦将这些技术融入抗战文化研究事业,也未必没出路。但是,凭借一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尤其这个宏大的工程,务必配合其他领导与同志们发挥团队精神,按照我市抗战研究会的部署一步一步将我市这项工作干出点成绩,这才是正道。至于个人如何下功夫,属于另外一回事,同样公休假结束,上班研究本职工商系统业务也需要如此手法,以我局党组为核心,按照整体部署,发挥个人特长,配合其他科室以及办公室领导干出点业绩,为系统事业提升点正能量。
鉴于,公休期间,停止游泳后需要出去溜达喝茶,就此搁笔时刻,再次感谢上述博文给与我的启迪与教义吧。
(老河口市工商局 张俊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