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小知识

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基石 ——十二届全国政协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述评

2017-12-13 16:01:40  
字体大小:【


    2013年3月14日,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厅。

 

    十二届全国政协第一次常委会会议正在这里举行。刚刚“履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二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将发表在政协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正式“演说”。

 

    彼时,常委会会议厅座无虚席。参加此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常委们,超半数是“老政协人”。俞正声主席将会在这个“舞台”上讲些什么呢?常委们无不期待。

 

    “政协工作内容很多,从何入手?这段时间我也在琢磨,做任何一项工作首先都需要解决好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静穆的穹顶下,俞正声用不高的音调娓娓道来,如同跟常委们聊着家常。

 

    这次讲话在很多当时在场常委们内心,留下深刻印记。政协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其实说的正是政协的性质定位,然而这个性质定位相信每一位政协人都很熟悉:按照政协章程的定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那么,俞正声主席为什么要在这个瞩目的时刻,专门拿出来再一次进行分析解读?更重要的是,十二届政协以来,俞正声主席以此为开端,在不同的重要场合,强调和重申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的重要性。

 

    性质定位,体现的是一个事物的“本质”和“初心”。人民政协工作本身具有丰富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无论时代赋予人民政协怎样新的内涵,人民政协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如何丰富变化,人民政协事业走多远,始终要回归“初心”。为此,十二届全国政协以来,始终将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作为政协工作基石,不断与时俱进深化认识,将性质定位的“落地”贯穿于政协工作的全局。

 

    协商民主体现“中国式商量”的智慧

 

    “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为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不是权力机关,也不是决策机构。”全国政协委员许进清晰记得,自己刚进入“政协大家庭”参加委员培训班时,记录下的这样几句话。

 

    不是权力机关,也不是决策机构,这正是政协的性质定位决定的。

 

    那么政协靠什么开展工作?委员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履职过程中,逐渐明晰,作为协商载体而非协商主体,政协工作的开展不是靠强制约束力,而是靠政治影响力。不是靠“说了算”,而是靠“说得对”。

 

    也就是说,政协提出的意见建议能不能得到采纳、取得实效,并不是必须的事情。如果政协工作能得到有关方面的回应、反馈和实效,那一定靠的是“实打实”的建言献策的“过硬品质”。

 

    换一个角度,政协是协商载体而不是协商主体,各方是在政协协商,而不是与政协协商。作为平台和桥梁,政协工作的实效,除了“看得见”的回应和落实,更重要的是“看不见”的增进各方共识的作用。

 

    而这,也是政协协商民主的魅力所在。

 

    十二届政协以来,由俞正声主席主持的全国政协“品牌”工作———双周协商座谈会,一直被社会各界人士所津津乐道。双周协商座谈会是政协协商民主的一个缩影,人民政协涵盖全社会所形成的34个界别,他们的声音以及他们所联系的界别群众的呼声,无论大小都有“发声”的需要,有被“听到”的需要。

 

    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本质要求来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要求治国理政时在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商量。而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

 

    于是,在政协的全体会议上,在常委会会议上,在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在专题协商会上,在提案办理协商会上,以及在调研中、在座谈中等各种场合,人民政协所展现的“中国式商量”散发着人民民主的“幽香”:

 

    在这些平台上,持不同意见的各界人士,自由平等坦率地发表自己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气氛热烈而不对立;

 

    参与协商的主管部门负责人针对现场不同意见建议,真诚回应而不敷衍了事。偶有现场因各种原因不能答复的,会后一定会有一个详尽的补充回复,绝不会不了了之;

 

    对于同一个问题,委员们往往也有不同意见。座谈会不会忽略任何一个“不同声音”,在营造的宽松氛围内,不同观点可以合理共存,即便有“针锋相对”的声音,也绝不极端任性。

 

    记者还记得参加全国政协重点提案协商办理调研活动时,第一次参加政协调研活动的工信部一位副司长,面对这样热烈的协商现场颇有感慨,“政协的氛围真好,大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不用你说服我,我说服你,只要你理解我,我理解你,针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就进了一步。”

 

    人民政协就是在这样的体谅包容、求同存异,坚持商以求同、协以成事的环境中,形成了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氛围。

 

    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政协“相互了解、增进共识”的实效,悄然形成。

 

    团结是人民政协的方向和目的

 

    热烈而不对立、真诚而不敷衍、尖锐而不极端。

 

    因为民主,我们热烈、真诚,乃至尖锐;因为团结,我们不对立、不敷衍、不极端。

 

    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牢牢把握的两大主题。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时,俞正声主席在大会开幕式上,再次提到人民政协的性质时是这样说的:

 

    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性质的集中体现,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这是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这个基础既是加强团结的基础,也是发扬民主的基础。

 

    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其实质就是大团结和大联合。

 

    人民政协位置超脱、联系广泛、亦官亦民和上通下达的特点,决定了在团结方面具有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外界看来,政协“地位超脱”是特点也是优势。

 

    在“大团结”和“大联合”的旗帜下,参加人民政协的各个界别通过政协这个大舞台积极传递“心声”,通过履职与各界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种团结体现在,委员们为了同一个问题的解决时的‘向心力’,委员之间通过深入协商争取相互理解之后的‘聚合力’。”马儒沛委员说。

 

    “这种团结也体现在,全国政协每年组织特邀委员考察团,请港澳委员多到内地走走看看,无论山区、海岛和边疆,无论城市、农村和郊区,亲自感受一下祖国的发展与变化。”宋家慧委员表示。

 

    在李羚委员看来,这种团结还融入了全国政协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界别委员们,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去基层老百姓身边,送文化下乡,送医疗卫生下乡,送体育下乡。在那些老百姓的眼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政协委员”。

 

    如今,人民政协走过60多年的光辉历程,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为国内所共知,也为国际所瞩目。这种“吸引力”可以说正是来源于政协团结和民主两面旗帜的召唤。

 

    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贡献“政协力量”

 

    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

 

    今年是十二届全国政协的“收官”之年。

 

    回到文章开头俞正声主席在政协的首次重要讲话,我们似乎能理解,在两百多位新老常委面前,在十二届政协工作全面开局之前,谈政协性质定位的重要性。

 

    认识到位,才能作为到位。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全体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要求,成为指导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遵循。

 

    只有真正懂得了政协的性质定位,才能在“会”协商、“善”议政中,商出成果,议出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政协工作除了具有全面性、多元性,还具有发展性。19世纪英国学者密尔在《代议制政府》中提出,一个国家比较成功的政治制度不可能靠人为移植,而必然是生长成的,必须有其历史基础,必须与民族的惯例及性格和谐一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包括现代性政治的一系列基本特征,比如权力有限、大众参与、法治政府等。

 

    “我们今天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迅速走向多元化。用什么样的民主形式把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有序地组织起来,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任务。世界和中国的民主政治实践告诉我们,民主不仅是国家政治生活所需要的,也是人民社会生活离不开的。

 

    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折射的正是这样的智慧,通过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