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让孩子学会选择
——现代中小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亟待转换

2022-03-03 11:17:00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翟天山  
字体大小:【

(一)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双减”政策实施,高中教育普职“分流”,在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引起了热议;三孩政策开放后,年轻夫妇因教育烦恼对多生子女过分担忧。子女教育及成才问题已成为当代年轻人除就业之外最大的苦恼和无法化解的矛盾焦点。社会各界人士也对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对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纷纷发表看法或表示了担忧。总之,近忧和远虑交织,把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推上了热搜。


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学校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大考”。我作为曾经专门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工作者,尽管离教从政已20多年,但在多年从事的组织人事、社会保障、人才管理工作中也始终在关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我国教育进步而高兴喝彩,也为教育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对人的发展不得力而忧思。站在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立足点上,从社会选人用人的评价导向和需求角度,谈一点对现代中小学教育价值取向和学校功能转变的看法。


记得我在华中师大从教的时期,有两本教育著作对学校教育价值和功能的探讨,曾得到中外教育人士的普遍关注和赞赏。一本是以埃德加·富尔为首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1972年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此书提出,教育是伴随人类终身的事业,旨在推动人的自我改进,不断提升生存能力,不再是单纯为进入社会求职做准备。教育要先行,要促进人类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提升生存能力,否则,社会会拒绝学校的毕业生。另一本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内尔·诺丁斯1992年出版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作者指出了学校教育过分强调以学科教育为主(培养科学家型人才)的弊端,提出改变标准课程+标准化考试的教学模式,倡导要更加关注学生综合发展,以关心主导课程。孩子们要学会关心自我,关心身边和远在他乡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各种学科知识等。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基于本能的一种需求。


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变得有些冷漠了,人们渴望多一点关心,那么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儿。


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这些呼吁为人类在信息时代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新的价值追求,也在渐进式地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和功能选择,为探索现代学校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提供了新的启示。


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社会的开启,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正在改变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学校教育不再是单纯“传道、受业、解惑”的唯一场所。青少年一代获取知识、训练技能的途径开放化、多样化了,学习更为随时和便捷了。与此同时,随着物质生活保障水平提升,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大多数青少年一代正生活在一个没有饥饿感的时代,他们奋斗的动力减退,承受挫折、打击的意志力减弱,情感意志品质的问题成为了比知识学习更为突出的教育问题(即所谓“顺境教育”问题)。“躺平”“内卷”“焦虑”如何缓解和应对,家长和教师们也感觉到无能为力。特别是面对更为复杂多变、充分竞争和不确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青少年如何以自身的确定和充实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呢?学校教育又如何使青少年一代更好地与变化了的环境协调一致,更好地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不断提升生存本领,提高他们个人的尊严,掌握他们走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个性品质和实际的知识技术,便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必须面对并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


(二)

在当今社会,学校教育已不可能完全起到预设和塑造人生的作用,但应该能帮助和指导青少年选择适合的成长道路,喜爱的学习生活方式和所信奉的人生价值。如何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呢?


第一,教师和家长首先要通过启蒙学习、游戏、交往等活动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让孩子在早期生活中感知和利用好自身遗传的特质,生活环境的资源基础(如传统习俗中让满周岁的孩子“抓周”,就是帮助孩子自我认知的游戏活动),帮助孩子及时纠正自卑情绪和优越情绪,建立自立(从个人生活自理、自学做起)、移情(关心小动物及他人)、公平(平等交流、对等互动等)的核心个性品质的情意基础。


第二,完善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结构,构建基本常识(人类自然社会科学基本知识等)、基本技能(读、写、算、检索、查询)和基本学习生活态度和习惯(如信用、努力、坚持、责任、细致等良好个性品质)基础教育教学体系,奠定自主健康发展基本素质和能力。


第三,拓展丰富多彩的户外、课外、校外社会认知和体验活动。培养孩子参与社会生活的兴趣,如远足、郊游、参观、参加义务劳动等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有条件的还可适当安排境外、国外交流联谊、学习考察体验等活动,为他们提供宽阔的视野和文化背景。


第四,改革单一化操行评定+考试评分等评价方法。青少年判断选择意愿的激发和能力的提高,首先是从接受学校教师、家长对其评价开始的,特别是在幼年时段,家长与教师评价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生活热情、自我认知(自卑或自信心的建立)。单纯以“听话+高分”为导向的“乖孩子”评价,会让大部分有个性、学业成绩不冒尖孩子失去自信、自我追求和选择的勇气,要么在“内卷”中消沉,要么在挫折中“躺平”。教育评价不是鉴定式、筛选式评价,而是期望式、指导式评价,要多鼓励孩子在追求个性同时促进其扬长补短,还要多指点孩子在“试错”中悟道,为孩子们挑战自我极限的动能和指导。


第五,教育行政和政府职能部门,要着力研究有助于切实实现“双减”的配套政策措施。如搭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通的成长成才“立交桥”,改变单纯依照学业成绩“硬”分流的分类指导机制,以“一证多本”(一本毕业证,多本职业技能证书)的多元发展模式,让青少年拥有多重身份职业的准备,引领孩子们有效地选择学业和就业去向。特别是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用人导向和收入分配导向上,要切实告别“学历本位”“职称本位”导向,探索和实施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岗位胜任评价和分配办法,探索和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和薪酬分配办法,让各类人才各就其位,各得其所。


(三)

学会选择,不仅是一种价值导向和功能选择,更是教育行动方案,需落实到学校教育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中。特别是还要落实到教师培养培训、教育管理服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之中。


首先,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和主动适应社会进步的示范者,实现从经师到人师的转变。在信息化终身学习时代,教师不仅要有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有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艺术,还要面对“后喻文化”(学生们的自主阅读范围和数量往往超过个体老师,对新技术互联网的运用水平可能比教师个体水平还高)的挑战,在此情形下,教师还必须在更新学习的主动性、分析问题的准确度、学习方式和效能等方面做出示范,教师的优势不再是与谁比知识掌握更多,而是靠更准、更有效来引领学生学会吸纳新知识,学会谋划、判断和选择,来突出“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


还要特别彰显学校管理的教育作用。要建立规范保底、教师引领自我管控、家长、社会协同的现代学校治理格局。学校为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护校园和师生的安全,必须建立和执行一整套管理制度,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当前学校管理中,由于过分担心学生出安全事故,或怕学生调皮捣蛋,也有对学生限制过多,把学生管得太死的陈规旧律需打破。例如,让学生背着手坐直听课、不得下座、不得随意举手发言、有打架争吵等就请家长到校训话等等。“管死”的意味太浓,不准出错的戒律太多。用标准答案规范学生的创新想法,用一律化条文规范学生的行为表现,在一定程度阻碍了个性自由发展。建议学校在制定教学课程表、学生守则、课堂纪律等规章时多给学生一点自由表达空间和自由表达机会,让管理条规更具备保底线、展个性、轻处罚、重启发引导的教育意味。


同时,要构建学科科学课程、文化修养课程与生活技能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让校园成为全方位体验、全生命周期的成长园地。为了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学习生活,应提供学生个性展示的空间,努力改变学科课程加课外活动的校园活动模式。加强音、体、美、劳动教育活动的分量,拓展青少年文化艺术提升的空间,开设以生活技能、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手工制作、插花等传统技艺课程,培养学生们热爱生活、经营生活的能力。努力帮助提升青少年选择生活和职业的品质和水平。


要倡导自学辅导、启发研讨、评讲指导式教学。自主学习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提升学习效能的基础,也是学生未来自强自立、奋斗进取的底气和基本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所以要努力改变灌输+死记硬背+强化机械练习的传统做法。遵循要求要由低年段到高年段逐步提升,学习内容由简易到难繁分层设置的办法,实施自学辅导、启发交流、研讨、辅之以评价指导为主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判断能力,为学会选择打好坚实的认识基础。


还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择学、择友、择业、择生活方式等专项指导活动,建指导室、配指导师。学习和指导选择是在一个面对困境和问题作决策的过程,需要创设问题场景和模拟训练。为此,学校可设置关于专业知识、阅读书目的选择,人际交往与朋友圈的选择,职业性向的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场景选择。建立指导室,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若学校力量不够,可从各界社会人士或校友中选聘指导教师,参与学生的选择指导工作。


学会选择是人们终身必答的课题,中小学教育作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专门机构,应为青少年学生做好这份必答题提供先导性、基础性指导和帮助。


(作者系湖北省政协常委,湖北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华中师大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