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至23日,省政协“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履职力量”委员培训班在江西干部学院举办,57位省政协委员参加培训。现转发学员程彻的心得体会,供学习交流。
时值夏秋之交,井冈山天气变幻万千,时而碧空如洗,时而云雾缭绕,时而雷声隐隐。每经风雨洗礼,群山更显苍翠,青松愈发挺拔,万木竞秀中自有一番巍然气象。
然而最令人动容的,不仅是这山川形胜,更是这片红色土地上那一双双清亮的眼睛。
在省政协“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履职力量”专题培训班上,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马净植委员在讨论中说:“我不是领导干部,也不是中共党员,但我以医生的视角观察,发现白天授课的老师们,眼里有光。”这番话,道出了许多人的感受。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是培训的第一堂现场教学课。肃穆的碑刻前,一位青年教师正在动情讲述。她目光清澈,开场便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当时井冈山的斗争,究竟是胜利还是失败?
她是江西干部学院培训部主任易晗菲。这个问题让从湖北远道而来的学员们陷入沉思。易老师语气沉静:“我在这里工作了15年,常常思考,当年生活在这里的乡亲们,是如何看待毛泽东同志带领的这支红军队伍?红军来了,给山民带来希望;红军走了,留下漫长的等待。两年四个月,四万八千多名烈士长眠于此,仅有一万五千人留名,平均每天六十多人牺牲,随后是十九年的白色恐怖。”她的讲述时而激昂,时而低沉,但那双眼睛始终清亮而坚定。
为期一周的培训中,这样的清亮目光无处不在。
江西干部学院党支部书记谢彦波眼中闪烁着智慧之光。他通过井冈山道路阐释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从毛泽东、朱德等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到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讲课深入浅出、发人深省。
红军老战士曾志之孙石草龙眼中满含感恩之光。作为革命后代,他父亲被托付给井冈山农户抚养,直至1952年才得以与曾志重逢。之后,父亲仍选择留在井冈山务农,报答养父母之恩。石草龙如今在江西干部学院工作,说起山里的生活、先辈的事迹,他的眼中满是朴实与真诚。
上海知青杨洁如眼中闪烁着执着之光。上世纪60年代,她怀揣理想来到井冈山,1971年起在最偏远的湘洲小学从教,1988年调任丰田小学校长时,面对年久失修、满是裂缝的教室和困难的办学条件,她不畏劳苦、迎难而上。从繁华都市到乡村讲堂,多年来,她初心不改,把所有的爱和心血都倾注给了山里的孩子和学校。如今,她已获“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满头银发却风采依旧。
茅坪镇神山村的左香云眼中充满着自信之光。作为烈士后代、全国人大代表,他亲历了习近平总书记到访神山村的历史时刻。九年来,他和村民一起种植黄桃、茶叶,发展乡村旅游,让这个曾经贫困的山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谈到未来,左香云充满期待,说出了那句在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上的肺腑之言——“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
在学院教职员工自编自演的情景剧中,那些由老师、后勤人员扮演的角色,眼中同样有光。简陋的舞台、简单的道具,掩不住他们用心用情的表演,聚光灯下,是角色情感的自然流露,更是信仰之光的真实闪耀。
培训期间,现场教学和体验课程丰富而深刻。在八角楼前仰望,在龙江书院谛听,在大井朱毛旧居驻足,在小井红军医院缅怀……所到之处,都能看到来自各地的学习者,他们眼中同样闪烁着光芒——或思索、或感动、或振奋。
登上黄洋界,1343米的海拔让人顿生豪情。1928年8月,红军在这里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依靠群众支援,击退敌军四个团进攻。极目远眺,群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国革命从艰难走向辉煌的历程。
如今,黄洋界上游人如织,人们在这里追寻历史足迹,重温革命初心。我们重走挑粮小道,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也在思考着自己的使命担当。
这让我忽然明白了课堂上为什么要专门讲述井冈山道路——因为道路就是方向。而那个曾让我们陷入沉思的问题,此刻也有了答案。
90多年前,一群怀揣理想的青年人将革命火种带到这片深山之中,即便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他们的目光依然清亮坚定。当他们走出大山时,已经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清亮目光——既要看清脚下的路,也要望见远方的山;既要铭记初心,也要坚定方向。
井冈山的清亮,不只是山水的明澈,更是信仰的纯净;不只是目光的明亮,更是精神的挺拔。这清亮,穿越时空,照亮过去,也照见未来。
(作者系湖北省政协委员、荆门市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