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委员们听民声、集民意、汇民智,心系基层一线,用心履职尽责,努力交出了一份份人民群众满意的“委员答卷”。展望新的一年,委员们豪情满怀,勇毅前行,将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湖北广播电视台近期陆续推出系列专题报道,现予以转载。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是长江文明、南方文明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地域。湖北汇集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花鼓戏等32个戏曲种类,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流变地和聚集地。
过去一年,我积极参加省政协组织的考察和调研活动,和同事们走访湖北省各地,组织省、市、县戏曲院团开展戏剧“演、讲、展”活动,加强戏剧通识教育,推动戏剧知识进课堂、戏剧文化进学校。通过组织戏剧惠民演出,持续推进戏剧进校园、进乡村、进景区,举办票友大赛、戏剧沙龙,推动戏剧走进百姓生活。
本次大会,我的提案主要方向是“优化艺术创作体制机制 推动我省戏剧文化繁荣发展”。如何通过进一步优化艺术创作体制机制,推动戏剧艺术经典创作,我认为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议倡导“小投入、大情怀、正能量”的创作理念,让舞台剧回归艺术本体。一方面强化全省院团一盘棋,共同完善创作经费使用机制。提高舞台美术从业人员的设计费,同时压缩舞台美术的制作费,规定舞美制作费不超过作品整体投入的20%,引导主创人员在戏剧艺术的思想性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强化“戏剧制作人”在剧目创作中发挥的主体作用,以项目为单位,把戏剧制作人作为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建立题材选择、艺术创作、市场运作“三位一体”的整体运营理念,并建立戏剧制作人竞争与奖惩机制,以此来发现与培育更多讲政治、懂艺术、重市场的体制内以及体制外的戏剧运营人才。
二是建议处理好闯市场与获大奖的关系。转企改制的文艺院团普遍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但依然要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一方面要“跳出院团看院团”。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一直是戏曲院团的创作短板,要加大对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跟踪挖掘、学术支持与资助力度,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湖北故事。另一方面要“跳出艺术看艺术”。省演艺集团破除传统运营模式,在文旅深度融合方面蹚出了一条新路,永芳现象、东山问梅村常年驻演模式渐成气候,连续四年实现盈利。未来要进一步拓展文艺+旅游、文艺+科技、文艺+教育等“文艺+”概念,通过更多载体向下扎根、向生活下沉,坚定走跨界、融合的新路子,多元化服务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最后,文艺工作者自身要“跳出自己看自己”,建议完善艺术院校课程体系,除专业与基础文化课程外,增设涵盖政治、历史、国学、哲学、经济、国际形势等课程,为湖北文艺事业的未来培养一批有大历史观、大文艺观的新时代文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