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亚琳,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体育局副局长。2023年,她提交的《关于加强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提案》获得“全国政协2023年度好提案”荣誉。
2023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强调,“体育锻炼是增强少年儿童体质最有效的手段。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不是要吃得胖胖的,而是要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体育锻炼要从小抓起,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2020年4月27日,中央深改委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0年8月31日,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意见》明确提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地方创新体教融合工作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2023年,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体育局副局长丁亚琳作为提案者提交的《关于加强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提案》获得“全国政协2023年度好提案”荣誉。我们特别邀请丁亚琳委员谈谈湖北的情况,以期为全国范围内的体教融合发展提供经验。 ——编者
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的相互割裂和功利化倾向,对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和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建议尽快建立完善学生运动安全的保障机制,消除学校、家长和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后顾之忧。 ——丁亚琳
▶▶▶解决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割裂的问题,必须力促体教融合
2020年4月27日,中央深改委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0年8月31日,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了这份《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
人民政协报:请问丁委员,据您理解,《意见》发布的背景是什么?
丁亚琳:新时代,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效,但一些青少年健康相关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受“应试教育”思想和对学生的安全考虑,学校教育中广泛存在重文化学习,忽视体育锻炼的“重文轻体”现象,这导致青少年学生的体能与运动素质呈下降态势。2022年,全国中小学生总体近视率达50%,6-17岁学生肥胖发生率近20%,脊柱侧弯发病比例也持续上升。另一方面,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存在重竞技训练轻文化学习的现象。青少年不同群体的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相互割裂和功利化倾向,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而青少年健康问题已成为我们民族当前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在国家层面,体教融合是推进现代化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在社会层面,体教融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在个体层面,体教融合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落实中央政策,试点先行
为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工作,湖北省在2021年出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2022年5月26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体育局、省教育厅联合印发了《湖北省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人民政协报:《意见》发布后,湖北省在体教融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探索工作,创新开展了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请您详细介绍示范区试点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丁亚琳:根据《方案》,我省体育局每年会资助1200万元,创新开展以12个县(市、区)为主体的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工作,由省体育局遴选12个局属相关单位、省教育厅遴选12个高校,对口帮扶示范区试点建设地。同时,要求各示范区试点建设地需聚焦“六大举措”,突出“一地一品”,力争在体教融合制度和模式创新上为全省提供可借鉴复制的经验。
六大举措具体来说就是: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落实主体责任。二是加强经费保障。省里每年安排各体教融合示范县(市、区)试点建设地专项资助经费。各示范区试点建设地要设立体教融合专项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经费预算,优先安排体教融合确定的重点项目支出。三是建立帮扶机制。省体育局12个局属相关单位对口帮扶示范试点建设地,建立省优秀运动队教练员、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制度,现役省队运动员每年要在学校或社区开展一定时间的科学健身和业余训练指导服务。四是加强督查评估。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对改革的实施情况、试点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评估。五是实行动态管理。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对工作推进不力、改革力度不大、示范作用不强的试点建设地,将终止合作协议,择优替换。六是强化总结推广。
《方案》还要求,试点建设地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体育、教育基础,突出“一地一品”,系统编制好示范区试点建设整体方案。
以试点建设地孝感市孝南区为例,射击项目是孝南区的传统优势项目,在全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为保证传统优势项目开展更广泛、基础更扎实,孝南区先是组织相关人员赴湖北省射箭队、襄阳市射箭俱乐部调研、学习,之后利用暑假,在已有2所学校开设射击班的基础上扩点布局,新选取6所学校布置射击训练教室。
湖北省体育局崇仁体育培训中心是孝南区体教融合示范区的对口帮扶单位,该中心充分发挥省属体校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首先率队前往孝南区调研,全方位了解,并就具体帮扶细节进行会商;同时,发挥省属体校教练员队伍优势,利用假期定期对孝南区体育教师及教练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指导;在开展夏冬令营集训选材时,对孝南区开通绿色通道,挑选体育基础好的学生免费参加相关选材集训,并实时跟踪训练情况,提升运动水平;此外,中心还带领专业教练下沉孝南区,与当地少儿体校、学校老师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将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与管理模式共享,并在孝南区选拔一批优秀体育苗子进入崇仁中心进行培训。
人民政协报:通过试点你们总结出的可复制的经验是什么?
丁亚琳:示范区试点建设发挥了县(市、区)的体制机制和行政资源优势,逐步推进体教融合深度落实。12个试点建设地大都形成了当地的一些政策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像俱乐部进校园、组建新型体校、开设体育班等做法有较强的可推广、可复制、可落地的价值,为我们深化体教融合奠定了基础。
试点建设实施工作我想还是要坚持三大原则。一是坚持统筹部署,协调推进。强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形成各方协同共进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示范县(市、区)综合承载改革功能和典型示范作用,统筹推进体教融合。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先行。强化县(市、区)的主体作用,集中力量破除体教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政策壁垒,不断探索体教融合的实现途径。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力求实效。强化分类指导、彰显特色,紧扣体教融合六项重点任务,紧密结合示范试点地综合实际,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建议将评估结果纳入考评
《意见》明确要“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的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明确“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学校注册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明确“大中小学校至少设立一个专(兼)体育教练员岗位”等。
人民政协报:结合《意见》要求及湖北省实际,您认为当前我国在体教融合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丁亚琳:目前我国从上到下积极行动,体教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阻碍体教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问题。
一是融合的深度不够。体教融合在纵深延伸上明显有所衰减,存在“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不够、机制不畅和具体落实不力等问题。再者,《意见》提出的很多工作还需要具体的配套政策才能落地落实,如“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的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等。体教融合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共同推进,但在具体实践中,普遍存在“各部门联合作战少,体育教育单打独斗多”的现象。
二是融合的广度不够。目前,全社会的教育观、健康观、生活方式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求相比仍有差距,部分家长、学生参与体教融合实践的积极性还不高,校内外的赛事活动和场地资源还缺少协同,这些都影响了体教融合的推进。
三是融合的保障不足。一方面是指场地设施上保障不足,比如城乡和区域差异明显,部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难以满足学生各项运动技能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部分学校体育教师、教练保障不足,存在数量不够和专业性不强等问题。
四是融合的成效需要进一步巩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还要深入宣传,学校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还有待加强,青少年健康方面的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人民政协报:为切实推动我国体教融合工作落地生效,促进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有哪些建议?
丁亚琳:一是加强宣传和普法工作,让“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要采用多种方式加大对相关法律规定要求和健康等知识的宣传普及,帮助学生、家长、学校和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健康体魄是青少年发展成才的基础,坚持体育锻炼和科学运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参与和推进体教融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完善工作评价机制,推动工作要求落地落实。建议加强对体教融合工作的督导,可由教育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将落实《意见》情况,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考评内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加大配套政策保障力度。针对《意见》中明确的工作任务落实中的“堵点”“痛点”和“难点”,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以推动问题解决。建议由教育部牵头,出台保障体育人才入学的政策文件,打通他们的升学通道;加快贯彻落实《关于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实施意见》,建立体校体育教练员与学校体育老师职称互认机制,畅通体育教师序列与教练员序列职称转评机制,完善体育教练员职称评聘标准等。同时还要尽快建立完善学生运动安全的保障机制,消除学校、家长和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后顾之忧。
四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更好满足体教融合多样性和专业化需求。建立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补充的供给模式,加快建立准入机制,细化准入条件和流程,健全常态化过程管理和风险防范措施,更好发挥协会、俱乐部等社会力量在体教融合中的作用。
媒体相关报道: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909731?d=134d761&channel=weixin
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ad/content/202402/27/content_264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