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汪建清,是黄冈市粮食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罗田县政协委员,也是罗田绿叶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田县千万家粮食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在此谈谈我的创业经历和对创新创业的认识。
不畏艰难,激情创业,白手起家创办公司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2003年,我和妻子双双从粮食系统改制下岗。下岗后,我没有怨天尤人,只有对生活的不屈服和对未来的踌躇满志。在粮食系统的工作经历加上对粮食行业的喜爱,我决定仍旧从事粮食相关工作。于是,利用借来的资金拍买下城郊一栋破旧的厂房,引领着5位一同从粮食系统下岗失业的同事,办起了一家日产50吨的小型精米加工厂。创业之初,我和大家一起,从农民手中一家一户的收购原料,想尽办法一步步营建外销渠道,一天吃不上一顿饭是常有的事,我们既是搬运工又是销售员,尝尽了创业的艰辛。凭着质优守信的经营理念终于得到了客户的信任,也积累了我人生的第一桶金。
精米厂稳产运行后,为获得优质稳定的粮源,也为了引导农户改种附加值高的优质特色水稻品种,2010年我又控股成立了罗田县千万家粮食产销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推进绿色+特色水稻标准化种植为办社宗旨,至今年8月已在大河岸和白庙河两乡镇的11个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自建特色+绿色水稻及“双低”油菜种植基地5317亩,年产优质特色水稻3400余吨,油菜籽800余吨。合作社现有社员116人,各类农业机械16台/套,是罗田县规模最大、流转土地最多的粮食产销专业“省级示范社”。
抓住机遇,整合资源,立志涉农行业大干一场
办企业本就没有一帆风顺,但不扬帆怎能前行?企业发展必须要不断融合创新。回想前几年,我县整个涉粮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都是简单重复着收购、加工、销售这样一个三部曲,加之产能堆积,同业竞争惨烈,利润已变得十分微薄。因此如何发展产业、填补企业短板、规避行业风险一直是这段时期我无时不在思考的问题。机会总是会眷顾顺势而为的先行者和敢于拼搏的勇者。2012年8月,我县一家原从事建筑行业的外地房产商盲目上马而又缺乏行业经营管理经验的粮油加工企业终于支撑不住而面临破产清算危机,主动向我抛来了合作的橄榄枝。而该企业新竣工的仓库、一流的生产线也深深吸引了我,我清晰地意识到这是一次重大机遇。于是,我抵押了房产和厂房设备,在信用社及家人朋友的帮助下,倾力举债1700多万元,吸收兼并了这家主业与我相似的企业。
新公司成立5年来,我积极谋求政策及项目支持,不拘一格引进人才,盘活先进产能,拓展营销市场,引进朱英国院士专家创新团队,聘用华农学者为公司科技副总,利用山区特色农产品丰富的资源优势,研发健康养生产品,扩大土地流转面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如今,我所创办的罗田绿叶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建成日处理稻谷200吨精米生产线1条,年产“大别山紫米、黑米、香米”及“罗田女儿红”红米等大别山区特色养生米0.6万吨,其它精米2万吨;与之配套建设的有日处理稻谷210吨烘干设备一套,有标准化粮仓8栋,仓容2万吨;还建有大别山特色土榨油生产线一条。建有遍布全县城乡的“放心粮油”连锁店20家和“放心粮油”配送中心1家,放心粮油年配送量1200万公斤。新公司已发展成为集粮油新品研发、种植、加工、购销、仓储、配送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是黄冈市“粮油加工十强龙头企业”和罗田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我本人也于2014年初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称号;2015年又被中共湖北省委人才办评定为农业产业化“领军人才”。
至2017年8月,我公司资产总额为7275万元,产值5826万元,安置原国有系统改制下岗职工及农村贫困人口23人。我努力践行“绿色导向、科技支撑”的产业发展理念,公司已初步形成了“研发→种植→储存→加工→配送→服务”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格局。
回顾过去,我认为,决定一切的是信念,有了坚定的信念,就可以化压力为动力,从而踏上成功的舞台。创业的过程虽然苦过、累过,短短几年,我甚至由满头青丝变为两鬓斑白,但我无怨无悔。奋斗过的岁月,才构成了人生精彩的华章。
依靠科技,大胆创新,立足山区特色资源优势求发展
我一直坚持认为,涉农企业本大利薄的特性决定了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不能墨守成规,要有不走寻常“稻”的胆识。而罗田大别山区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明显,却一直缺少适度开发,要将眼前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益,就只有依靠科技,大胆创新一条路。于是,与相关高校院所开展紧密合作便成了我的迫切愿望。终究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来,我们先后与两所科研院所达成了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协议:
那是2015年4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省市科技部门的引荐下,我们对科技的热望终于打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水稻育种专家朱英国教授及其科研团队,最终在省科协的批准下与之达成了在我公司设立“罗田绿叶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协议。武汉大学科研团队进驻公司后给我们带来了高产高效型“两优”1318水稻新品种及科学栽培新技术,并连续两年指导我们进行了1000亩超高产示范种植。如今,新品种亩产由原600公斤跃升为650公斤,品质也得到显著提高,种植及后期加工效益提升达20%,下一步我们计划向基地周围农户大力推广,让农民朋友也能早日分享到科技红利。
另一方面,我县地方特色红米品种早自明清时代就在罗田有过少量种植,曾作为贡米上供朝廷。但因株型较高、披散、生育期过长、产量低、效益差,现在鲜有农户种植。为将这一地方传统特色品种改良推广,我又多次与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接触,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挂牌成立了“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罗田红米研发基地”并聘请该院副研究员徐得泽博士为公司科技副总。得益于农科院的雄厚研发实力,终将传统罗田红米品种改良成功。新品种集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等特点,被正式命名为“罗田女儿红”。该改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激活了农户重新种植红稻的热情,相较传统红稻品种每亩增产达150公斤,同时还减少了投工、提升了红米的品质。
与此同时,针对我县位于大别山腹地,山青水秀,四季分明,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且随着“千里大别山,美景在罗田”品牌的唱响以及黄冈连接北京和广州城际动车的开通,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罗田大别山旅游市场空前兴旺,为罗田地方特色+绿色农副产品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我们迅速抓住商机,建成了年产1000吨大别山区传统特色土榨油加工厂,利用罗田山区盛产的油菜籽、花生、芝麻、油茶籽等传统油料作物,采用大别山区沿袭千年的传统古法焙炒、纯物理压榨工艺,产品最大程度保留了油脂的原色原味原香、不破坏食用油营养成分,在极大地满足现代人对安全、健康、原生态食品需求的同时,也丰富了大别山旅游产品目录。
我们还在“罗九”旅游公路沿线配套建成了2258亩双低油菜基地。如今每到油菜花开季节,就会形成连绵10余公里油菜花海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流连驻足,初步带动了基地沿线11个村的休闲旅游经济。我公司在收获油料作物的同时还为我县打造“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暨“罗田大别川百里生态画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我们的创新系列健康产品“罗田女儿红”红米及“大别山紫米/黑米/红米”和“大别山香米”以及“大别山土榨油”等已畅销省内外各大商超及“淘宝”、“苏宁易购”等网络商城。2016年10月,该养生系列新品在湖北省17届精品粮油展交会上一举夺得金奖;同年又被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同时,“罗田女儿红”红稻新品种也获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认证,另公司还有7项专利已进入审核批复阶段。
企业发展到今天,在我看来,钟情于健康营养绿色食品的挖掘、开发和推广,让更多的人分享绿色健康生活就是我们未来一直要坚持的目标。公司以“楚天绿叶”命名,就是感恩大自然的无私奉献,赋予我矢志不渝的绿色发展情怀,我们将依托山区特色生态绿色资源优势,努力提升企业特色品牌,造福于广大消费者。
激扬青春,乐于奉献,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伴随着企业的迅速成长,我感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大。我明白:经营一份事业,看似追求物质财富,实则追求自我成长,要透过事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自信、更完整、更有价值!而目前,我县农村大多数农户仍以种养业维持生计,因为没有技术,很难有收益。于是从去年开始我便多次会同工作站专家免费培训农户10多次,印发资料2000余份,受训农户1500多人;发布各种产品信息500多条,使农户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调整种植品种。在运行机制上,我按照“公司+基地+科研+农户”的联结模式,注重优质特色水稻和双低油菜的推进示范,通过自建的5317亩种植基地的带动效应,先后在大河岸、白庙河等乡镇11个村组推行订单农业,带动了1358位农户同步种植附加值高的大别山香稻/紫稻/黑稻及“罗田女儿红”红稻等山区传统特色水稻品种。在运作方式上,主要采取了通过向订单种植户提供种苗及生产技术支持、与种植户签订利润托底回收合同等举措,既确保了种植户的种植收益,又为公司特色粮油生产线提供了优质稳定的原料保障。
一片赤诚,回报社会,甘愿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企业来源于社会,理应回报社会。经过多年的拼搏,企业发展稳定之后,我想得最多的,就是怎样用行动来回报社会。除了安置更多的下岗职工、对贫困人口进行捐助外,我还高度关注三农发展。因此我按照“发挥产业优势、促进三农发展、创新回报社会”的发展理念,始终把带动我县农村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致富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并结合罗田整县推进的精准扶贫行动,完成了以下几个动作:
产业帮扶带动。带动农户不能一味采用“输血”的手段,关键在于要培养农户自身的“造血”功能。由此,我们在“罗九”旅游公路沿线11个村的每个村分别选择4个有土地、有劳力,但缺乏资金与技术的贫困户进行特色水稻示范种植。我们共向这40多个贫困户免费发放了与武汉大学和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合作研发并试种成功的高附加值特色水稻新种苗,并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过程中主动采取免费提供种苗、肥料和植保品、无偿提供技术支持、按照高于市场普通水稻的价格与贫困户签订兜底价回收合同、给种植户以明确的收益预期回收其产品等办法,确保贫困户种植收入每亩增收300元~500元。如今,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在当地政府及村委会的帮助下已连续3年与我们签订了一式四份的产业联结协议并进行了新一季的秋播工作。
技能帮扶带动。捐助只能是应急之举,“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于渔”,提升他人能力才是长效机制。大部分贫困户长期生活在自由散漫的环境中,很少主动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面貌,必须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提高整体生产技能,我们按照“眼前抓就业,长远抓培训”的思路对其开展了系列科技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活动,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改变落后的生产习惯。我们依托专家工作站这一科技平台,敦促和配合专家加大了送科技下乡的密度,大力开展培训活动,并结合农时,着重从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入手,提高其科技种植水平和病虫害防治知识。通过这些手段,让他们在自家的土地上实现了就业。如今,技能带动已经成为专家工作站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并写进了工作站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工作站年终绩效考核范畴,形成了科技入户的长效机制。
就业帮扶带动。除了长年吸收基地沿线20多个贫困户在种植基地务工外,我们还根据贫困户特长先后择优招录了8人进入公司工作,对他们进行职前、职中培训,让他们熟悉公司文化,了解公司各项业务流程,领会公司发展方向,然后充实到公司各个业务单元,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锻炼和提高他们能力和素质,让他们逐渐与公司融为一体,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成为公司产业化发展的后备力量,达到公司与贫困户共同进步的目标。
助教帮扶带动。在种植基地所在的11个村内的每个村选择2户贫困家庭资助其子女上大学费用,重点资助本科以上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平均每户每年资助5000元,直至他们毕业有成后能反哺社会及家庭。截止2017年8月,我分别向这些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金共12万多元,其它贫困大学生扶助计划正在加紧实施中,我期望通过此举能助力他们早日成为家乡建设的有用之才。
勇于突破,建设双创平台,激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动能
在经济新常态下,个人创业、创新的力量是有限的,个人的作为于社会也是有限的。作为企业当家人,如果能带动亲近之人、家乡之众共同创富,把个人能力转换为大众能力,把大众能力转换为社会价值,人生又岂会因创业的艰辛、创新的成败而影响生活的愉悦呢?
好风凭借力。恰好年初我县被确定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通过积极争取,县政府将创新创业平台(基地)的建设和后期的运营管理全权委托给了我公司。这又是一次提高商业智慧,升华自我,利已达人的新机会。我将借力这次机会,加强自身学习,聚集创新创业人才,组建一流团队,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努力将平台打造成创业人士的孵化器、跟进帮扶的服务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助推器。我将倾力帮助广大创业人士提升价值,实现回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罗田县政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