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风采

用时代画笔书写艺术人生

2017-08-28 16:48:52  
字体大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生鞍马为文,横槊赋诗,从不认天命。在53岁时,对自己的人生路程进行了深层思考。他以哲人的思维方式,借《龟虽寿》自比是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以抒发不甘衰老、对理想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诗句悲壮慷慨,震烁古今。更令人称奇的是,这种“壮心不已”的进取精神,无意间开辟了诗歌创作的新时代,也成就了他的伟业。今日闲来无事,再次品读这一诗句,不由让人想起好友刘三多先生的艺术人生。尽管刘三多先生没有《龟虽寿》所描写的那么“霸气 ”,但他默默奉献、不争功名、报效国家、甘当孺子牛的志向,与曹操相比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

 

    刘三多何许人也?他1939年3月生,从事绘画工作近60年,却依然保持着年轻人般的创作热情;他用画笔讴歌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国务院授予他“在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他70年代创作的一幅作品以超过100万的高价成功拍卖,但他却一直甘守清贫。他的代表作油画《地下长城》入编由国务院文化组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品选集》大型画集。其艺术成就被载入《世界华人艺术家成就博览大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中国美术家》《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词典》《中国专家大词典(第五卷)》《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等十余部大型辞书。他就是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北省第八、九届政协委员,原咸宁市政协副主席、文联副主席,著名书画艺术家、农工党党员刘三多。

 

    崇阳县是刘三多先生的出身地,有2000多年的建县史,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境内出土的商代铜鼓被评为国家这级文物并成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北宋县令张乖崖、“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京剧创始人之一米应生、九三学社发起人之一吴藻溪、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等都生于这片土地。2001年,崇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崇阳提琴戏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篇叙事诗《双合莲》和《钟九闹槽》被文学界公认是中国民间文学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作之一。“水滴石穿”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成语,它是指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用来比喻学习或工作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这个成语就出自北宋崇阳县令张乖崖之口,也是崇阳精神的代表。青山的水、浪口的泉、金沙的风、洪下的竹、桂花的林,无不成为崇阳人引以为傲的生态瑰宝,更成为刘三多先生一生享用不尽的创作源泉。正是崇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水滴石穿的精神,养育和锻造了刘三多这位著名的大书画家。

 

    如果不是特意了解,很少有人知道荣誉加身、在文艺界享有盛名的刘三多先生是一个半路出家的画家。从小就痴迷绘画艺术的刘三多先生,于1958年考入省内一所知名大学,在读大二时他的绘画作品就被《湖北日报》等媒体刊登,全校师生都挎他是有出息的学生。令人遗憾的是,在读到大学三年级时刘三多先生因家庭贫困而被迫退学。后来,刘三多先生弃文从军,在人民军队这所大学里边习武边练习绘画,他对绘画痴迷程度,用乐此不疲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1967年至1970年,是刘三多先生的一段特殊人生经历。他有幸被调到咸宁军分区从事宣传工作。当时正值“文革”时期,各地各单位到处都需要悬挂毛主席画像,到处都需要张贴宣传标语,刘三多先生抓住这一千载难得的机遇,不分日夜苦练绘画基本功。狂热的爱好,不懈的努力,几年军营生活下来,让刘三多先生在艺术成就上收获颇丰,并逐渐步入书画艺术的殿堂。

 

    (二)

 

    说来也巧,我与刘三多先生有过一面之缘。2014年9月26日至27日,湖北省关公文化交流协会成立,并举行了第一届一次会员大会。海内外关公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关庙代表、关氏后裔、信众及当地民众共万余人齐聚三国古城当阳,分别参加中国·当阳2014“全球华人关公朝拜大典”和协会成立大会。关公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天里,当阳古城内外,歌舞、杂技、舞龙舞狮、花灯、绘画书法等多姿多彩的文艺汇演、民风民俗文化活动、美术书法精品展示为现场群众献上了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振有也专程赴当到会祝贺,并为湖北关公文化交流协会揭牌。我作为特邀嘉宾兼会务工作人员,有幸参加了旨在“以关公文化交流为纽带,以弘扬关公文化、服务会员为宗旨,以文化交流活动为载体,加强各界联谊,推进民间交往和海外联谊”的协会成立盛会。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会议最后一次宴会上,我有幸与刘三多等会议代表同桌共饮。通过宴会座牌上的大名,同桌代表们很快熟悉起来。当然,我首先是被刘三多先生那面庞清瘦、满头银丝,一脸未语先笑的慈祥所吸引,也对他产生了好奇。尽管我与刘三多先生有年龄上的鸿沟,但他如同舅父的亲切让我的心"呯呯"乱跳,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其实,刘三多先生非常好接触。我们相互没寒暄几句,他就孩童般地找我索要起电话号码来。不到一个小时的宴会,他的谈吐举止就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印象深刻。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我就认定了刘三多先生是我人生旅途上难得的父辈与知己。果然,在后来三年多时间里,我与刘三多先生成为无话不谈,且又相互鼓励、相互牵挂的好朋友。

 

    实话实说,我对刘三多先生的了解非常很肤浅,可以说就是一张白纸。无论是他的人生轨迹,还是他的事业成就,大多数都来源于各类媒体对他的报道。比如,刘三多与他的“道德模范”们;他用画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刘三多重彩点燃真善美……等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刘三多先生是我十分尊敬与仰慕的大画家。近60年来,刘三多先生的画笔一直以时代为背景,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旋律,尤如一部恢宏大气的史书,再现了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作为一名书画艺术界的著名画家,他始终争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并通过自己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书画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为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正能量、培养新一代书画艺术人才、鼓舞受众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作出了重大贡献。近60年来,刘三多先生的作品如画坛中的一朵奇葩,重彩点燃真善美,一笔一划都时刻与祖国前进的脉搏一起跳动,最大限度记录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令国内外书画艺术界赞不绝口。

 

    (三)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大凡到过刘三多先生家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刘三多先生的家算不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而是一个处处长满颜色的书画宝库。一幅幅不同时期的作品在此诞生、在此展示、在此张扬。客厅、书房、卧室,地上码的、墙上挂的,除了画还是画。有人说:“参观刘三多的作品,无须借助解说就知道了画中的内容。只要—见到作品,马上就会被画中那扑鼻而来的自然气息和浑厚的物体造形,以及诗一般的境地所感染。”正是对艺术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对时代精神的有效把握,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让刘三多先生在千锤百炼中收获到画技的精髓。

 

    比如,名声远扬的油画《老黄牛》,称得上是刘三多先生艺术人生中的代表之作。为了使这幅画达到逼真传神的效果,刘三多先生在乡政府为他提供的客房中,硬是摆弄出一块4平方米大的“试验田”,将田里犁过的及另一半没犁过的泥土搬进室内,没日没夜地细心琢磨。他可以抱着冒肥皂泡泡的瓶子,让“牛”模拟口嚼泡沫的画面上演百次。他可以趴在灶台上半天目不转睛,锅盖上那亮晶晶的蒸馏水,让他领悟到牛的鼻子渗汗的形态。功夫不负有心人,刘三多先生以精雕细刻的严谨态度,采取拟人化的手法与绘画技巧有机融合,最终描绘出老黄牛那种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为人类作奉献的精和神。整幅作品在形体与色彩、线条和景色的层次上都达到了高度统一,令人无数参观者叹为观止,至今仍是全国不少省市受邀参展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刘三多先生从小就有不认命、不认输的倔劲,也深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他都耐得住“独上高楼”的寂寞,从不搜奇猎艳,从不画低级趣味的东西,从不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近60年来,他以自己对于艺术创作的独到见解和创新,倾情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引领着人们对伟大时代的真切体悟,成为我国书画艺术的楷模与丰碑。

 

    (四)

 

    刘三多先生经常对慕名采访他的记者朋友讲:“艺术家创作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他在这个时代里所遇到的,这个时代的点滴,融汇了他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一个艺术家远离他所处的时代,缺乏对这个时代的关怀和表达,那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是对这个时代的隔岸观火。”英雄模范是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是可以学、能够学的标杆。尽管画坛上不时吹来“时尚潮”,也有人嘲笑他的作品是政治而不是艺术。面对画坛上的种种风言风语,刘三多先生却依然“我行我素”,始终追求自己“不合时宜”的朴实风格,为英雄模范人物鼓与呼。从画抗洪英雄高建成,到画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谭之平、王争艳、孙东林、董明、杨小玲、刘培、刘洋兄弟、罗长姐,再到画中国好人侯立新、周冲及湖北省诸多道德模范等,1000多个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的画像趴满了他家的墙壁,一有客人到来,他就如数家珍似的向客人们宣讲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

 

    全国道德模范董明,是刘三多先生最为牵挂的人。从学董明到画董明,从收董明为徒到成为忘年交。在6年多时间里,刘三多先生经常到董明家中,手把手地引导董明绘画,耐心传授笔墨技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刘三多先生说:“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与道德模范交朋友,用画笔描绘这些模范人物,就是想让更多的人能向模范学习。如果大家都来学习道德模范,社会上的坏人坏事就会少一些,好人好事就会更多一些,这个社会就会更和谐更美好。”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三多先生对画雷锋独有情钟。1963年,毛主席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从这个时候开始,刘三多先生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学雷锋、画雷锋,一画就是半个多世纪,至今他仍舍不得搁下画笔。刘三多先生说:“雷锋的精神影响了我一辈子。我不能像医生那样可以免费帮人治病,我只能通过手中的画笔去感染别人,发挥自己的价值,这就是我学雷锋的方式。”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清代大画家石涛曾说过一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笔墨当随时代”不仅仅是为记录一个时代的风格面貌,最重要的是一种对文化的自信。尤其在中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书画艺术家胸有文化自信,才能很好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主旋律。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时,刘三多先生创作了一幅六尺宣的国画《2008——相约在北京》;2009年,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1周年,刘三多先生的中国画《磐石》问世。此外,刘三多还为冰心、周巍峙、臧克家、张光年等几十位名人画过肖像。等等。正是“笔墨当随时代”诠释时代精神,成就了刘三多先生不少不朽名作。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后,连续多日刘三多先生夜不能寐。他逢人便讲: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尤其是对文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说得太透彻太及时了。讲话不仅道出了文艺工作者的心声,也为我们今后的创作点亮了一座灯塔。”

 

    (五)

 

    时代的烙痕不仅印在了这位老画家的人生中,也印在了他的画中。纵观刘三多先生的艺术人生,人们不难发现,他的绘画题材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众多领域。在表现形式上,涉及油画、国画、版画、水彩水粉画、素描、钢笔连环画等诸多画种。1974年,刘三多先生的大型油画《地下长城》,以鲜明生动、清新秀丽的女民兵形象震动画坛,先后三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被邮电部制成邮票在全国发行,风靡一时。刘三多先生在谈到这幅作品时说,《地下长城》的经典之处,不仅体现在它对于题材的完美诠释,在艺术技巧方面,它还调动了构图、透视、色彩等艺术手段,通过利用视觉距离凸显主体,准确把握视觉角度,营造的是一种恢宏磅礴的气场。还有媒体评论:《地下长城》尤如一块丰碑,不仅记录了那个红色的年代,也镌刻着一种熔铸于中华儿女血脉之中的民族精神。

 

    2007年,刘三多先生这幅《地下长城》,在上海拍卖会上以112万元的高价成交。一时间,在国内外书画艺术界引起轰动,不时有人慕名前来购买,而刘三多先生却死活不肯卖。说心里话,刘三多先生一生爱画、护画、藏画,像照顾亲生孩子一样,精心呵护着自己的每一幅画作,在他近60年书画艺术生涯中,不是因急着要偿还个人购房款,他怎么都舍不得拍卖自己的作品。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狠心地抛弃自己的作品。至今,每当提到这幅拍卖的作品,刘三多先生仍心痛不已。他解释道:“当初出售《地下长城》也有为证明自己艺术价值的意思,因为有些人认为美术作品要远离政治,不认可我的创作。画卖出了就说明我的画也是被市场认可、被大众认可的。到了我这个年纪,人生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我现在的退休工资已经足够我生活和创作了,我知足,我不需要更多的钱,我要将精力全部用在创作更多的作品上。”

 

    刘三多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用在了事业上,他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似乎不那么强烈。以至于刘三多先生的妻子吴芳芸在谈论他对艺术的执着时,不时暴露抱怨情绪:“我们家青菜吃得多,西兰花涨到8元一斤时,我就舍不得买了。”比如,他家的客厅布置总让人心寒。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客厅,既是工作间,又是会客室,除了挂满墙的字画还是字画,简朴得连一张茶几都没有。我们为刘三多先生甘守清贫的品格所折服,初略地为他一家算了—笔帐。他和妻子吴芳芸两人的退休工资合计大约7000多元,而用在绘画上的材料费、装裱费就需近5000元。甘守清贫,象黄牛一样耕耘,这是何等的坦荡胸襟啊。面对这样的生活,刘三多先生则说,“真正的艺术家讲政治是第一位的,即要处理好义利关系,又要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只有讲品位,重艺德,才能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下清名。”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2016年,刘三多先生在77岁生日那天,为自己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命名为《人生感悟》。上面写到:“人活着应该像老黄牛那样,默默奉献为人民,学春蚕到死丝方尽……我的自画像,记录着我的人生轨迹,我的面容,如天空乌瞰大地,有高山峻岭,有低洼河谷,它纵横交错,坎坷不平。人生很短暂,应只争朝夕,努力再努力。唯有这样,才能笑对自己的人生。”也许这是他对自己艺术人生的总结或注释,刘三多先生十分珍爱这幅“自画像”,他将《人生感悟》精心装裱后挂在了客厅中央,以激动自己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书画艺术殿堂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用画笔讴歌时代精神,用真心感恩回报社会。我们衷心祝愿刘三多先生健康长寿,不断续写艺术人生新荣光,记录和创作出更多不愧于时代的新作品,为服务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需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当阳市政协  张天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