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瓢泼的大雨在罗田上空不知疲倦的倾倒。435毫米的降水,945位乡里乡亲,70户还住在土坯房里,还有34户五保低保家庭……一组组扎眼的数据,一股脑的堆在胜利镇边远的瓦学村。
乡里乡亲现在过得如何?土坯房能否经得起暴雨的考验?老弱病残的他们是否已经安全转移?
暴雨还在持续,时间一分分过去,雨情就是灾情,灾情就是命令!带着组织的重托,心系群众的安危。我没有丝毫耽搁,乘上疾驰的汽车,目标直奔瓦学村。车到洗儿岭,暴雨依旧,天已漆黑。山体滑坡掩埋前行的道路,车辆无法前行,距离瓦学还有40多里路,村里电话依旧无法接通。
怎么办?山的那边是受灾的群众。走,义无反顾的走。冒着大雨,摸黑继续前进,行至杨家畈村吴家河时,猛涨的河水使得漫水桥水急浪高,根本无法通过。
怎么办?肩上担的是防汛抢险的使命。走,勇往直前的走。不时而至的山体崩垮,随时下落的巨大滚石,不知深浅的泥泞道路。所有的人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冷雨在深夜冰凉刺骨,一浪高过一浪,大雨一直在下。
手拉手、肩并肩,一步一步挪动,眼中只有危难中的瓦学村。一身泥、一身水、一路疾奔,只为心中的使命。
暴雨中,步子稍微迈大一点,就有可能被冲走,我第一次感觉生命在自然灾难面前的脆弱,第一次感到如此害怕,如此恐惧,如此接近死亡。
在惊险中,趟过河,回头望望河水,我们队员都半天说不出话来,双腿不停的颤抖。
山高坡陡,草深林密,扯着树枝,艰难前行,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来。经过近7个小时的冒险跋涉,赶到瓦学村时已是凌晨1:30。
事后有同事问我“是什么让你如此拼搏,把生命置之度外?”
说真的,当时真的没有想这些。当时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抓紧赶到村里,那里有我受难的乡邻。
此时的我们,早已身心俱疲,但是我们没有片刻休整。第一时间找到统战部驻村第一书记郭磊了解受灾情况后,对转移群众工作进行部署。在村小学设立集中安置点,把需要转移的危房户群众转移到此。对亲友有坚固房屋的住户采用投亲靠友的办法转移安置。
第一户我来到67岁的五保老人商善元家,推开虚掩的木门,家徒四壁,雨水滴滴答答的此起彼伏。低矮潮湿的土坯房中,老人呆坐在房里,身体不停的颤抖。看到我们进来,平日坚强的老头放声哭了起来。泪光中,透露出老人的孤独,无助和自卑,他担心无人接纳和照看。此情此景,我的眼泪也是夺眶而出。我们请老人去集中安置点,告诉他我们会安置好他的生活。老人擦干眼泪,收拾行李被褥,随我们到了安置点。我们挨家挨户做工作,挨家挨户组织转移。当我们安置好蔡春峰一家四口时,已是早上6:00。
雨还在下,转移安置群众的任务依然紧迫而繁重。47岁的熊德职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独居在土坯房中。当我们进门时,他无助的神情有些消退,平添了一丝欣喜。他笑着问我:“丫头今年十好几岁了吧?”女人的敏感告诉我,他也许是看到我想起了他非常在乎的一个人。原来,他平日里最疼爱侄女,他的确是想到他的侄女了。我顺势挽着他的手告诉他:“你这房屋很危险了,不能住了,你丫头叫我带你到安全的地方去。”他一听这话,满心欢喜地跟我们去了集中安置点。看着他的样子,一股暖流在我内心涌动。我想,大灾面前,亲情关怀是多么重要!我们要把受灾群众当成我们的亲人,维护他们的生命安全,保障好他们的生活。
在工作队和全村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对全村土坯房、地灾点、沿河、临山等所有存在隐患的地方进行了拉网式的排查。顺利完成集中安置39户53人,分散安置45户86人。有4户在人员转移后房屋垮塌。这让我至今还心有余悸,要不是转移及时,这4户7名群众的生命也许就不保了。
“生命第一,生活第一”,这是党的重托,更是党员干部的良心。我们一边抓转移,一边抓抢险。确保“不倒一坝,不死一人”。
3日上午9:00,巡查发现老屋坪大塘水位暴涨,塘坝大面积垮塌,溢洪道堵塞,山洪疯狂涌进,险情十分严重。一旦溃堤,雷家塆的40多户人家,150亩的良田顷刻将遭受灭顶之灾,后果不堪设想。由于电话不通,村民又住得分散,我和村书记商议,赶紧分头去村里找人抢险。不一会儿,27名群众自带工具,编织袋和彩条布,投入到大塘抢险之中。大搪险情基本得到控制,可雨在下、水在涨!“必须把塘剅打开”,我当机立断,村民二毛也自告奋勇。可是,塘剅深淹水下,雨水又急,二毛的安全怎么办?于是,我叫人赶紧找来绳子,系在二毛腰上,才提心吊胆地同意二毛下水。当二毛打开塘剅,平安上岸,我悬着的心才放下。
在险情面前,像二毛这样不顾个人安危的群众,让我肃然起敬。然而,也有一些群众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却让我当场“发飙”。雷家塆有11户群众的楼房建在地灾点上,其中有一户的房子因后山滑坡,冲穿了墙壁,山体垮土从屋后冲到了房前。更让人揪心的是,山体紧逼房屋的后墙,而且山体上出现了30多米长的大裂缝。在如此险情面前,几户群众却称“还离得远呢”,经我们反复做工作后仍不愿转移。我几近崩溃,哽咽地抬高嗓门,“你们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孩子的安全考虑啊”,那几户群众这才同意转移。我知道,房子凝结了他们一生的心血。可是,与生命相比,与家人平安相比,一切都是浮云。
作为党员干部,要把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是不变的宗旨。
21天,没菜吃,泥沙水煮的稀饭泛着黄色。没地方洗澡,没衣服换,我饿过,累过,恐惧过,也哭过。
21天,我看善良的乡里。为了保卫河堤不顾个人安危;为了抢修道路,放弃自家良田。
21天,我见证了瓦学村抗洪抢险的全过程。从洪水肆虐,屋倒田毁到复灾抢种,家园重建。
创伤在抚平,希望在升腾。人在希望就在,人在胜利就在!
(罗田县政协委员、县台办主任 朱桂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