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风采

一个村支书的强村富民梦

2015-05-04 11:37:30  
字体大小:【


    “一人富了不是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因为这个信念,身为致富能人的他毅然在群众期盼的目光中当起了全村人的“家”。 在他的带领下,村集体从负债40多万元变成年有盈余,2012年该村人均纯收入8000元,先后被评为黄冈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黄冈市经济发展20强村。他,就是麻城市第八届政协委员、张家畈镇项家畈村党支部书记项志俊。

 

    项家畈村地处偏远山区,总面积18.6平方公里,有农户486户,村民1802人。过去是一个村级组织软弱涣散、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穷村。近十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项志俊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资产运营并重,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良性发展的新路子。项志俊多次被评为麻城市“十佳村党组织书记”、优秀共产党员,说起村里的变化,农民们都竖起大拇指,连声夸赞项书记凝聚人心,黄土变金。

 

    1982年,项志俊告别了4年的军旅生活,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项家畈村。他发现,改革开放的春风已让家乡发生着变化,农民期盼改造住房,有些人还做着楼房梦。但是,农村没有过硬的泥瓦匠,更没有盖楼房的砖瓦。于是,他聚拢10多个农民兄弟,成立了东山建筑安装有限公司,自己担任总经理,带领着一帮穷苦的农民兄弟闯市场。凭借专业的技术水平和独到的领导才能,公司赢得了市场,规模逐年壮大,相继办起了免烧砖厂、灰沙砖厂、预制件厂,在岗职工300余人,年产值2000余万元,利税100余万元。项志俊成了远近有名的老板,他手下做过工的村民也都过上了小康生活,16家特困户还清了债务,盖起了楼房。

 

    2002年,正当公司如日中天的时候,他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此时的项家畈村,负债46万多元,干群关系紧张。他坚持“制度兴村”的原则,从建制度、搭平台入手。制度是人制定的,也必须有人执行。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子成员行得正,带头按制度办事,制度才能产生出稳定性、根本性、长期性的积极作用。班子成员在组织中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在带头执行党的制度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示范作用。他牵头制定了《党支部工作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村民委员会工作职责》、《村规民约》、《村支部、村委会集体议事规则》、《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等,要求班子成员以身作则,模范地带头遵守和执行制度。

 

    他坚持“能人治村”的原则,聚人才、配班子,强化措施育能人,政策激励扶能人,搭建平台用能人。针对能人本身具有一定先进性和代表性的特点,不断强化提高能人带头致富的能力和本领,加强培训,为能人充电,鼓励能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使能人大户先富、先强,有力地增强了能人大户自身的“能量”。根据能人的能力特长,积极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能、发挥作用的舞台,坚持在好人中选强人,在强人中选能人,选准选好带头人,为能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把几名素质好、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人才选进村“两委”班子。新一届村“两委”上任后,结合全村实际制订出“做大林特产品、做强建筑建材、盘活闲置资产、进军服务行业”的发展思路,一定十年不变。

 

    项书记总是告诫班子成员,作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从入党的那天起,就应该知道,入党就意味着多奉献、少索取,尤其是担任村干部,更应该用好自己的权力带头多为百姓谋福利做贡献,不能过多计较个人得失和个人利益,更不能够以权谋私。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共产党人的本分。从范仲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鲁迅的“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奉献;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为绝大多数入谋利益”,也是奉献。党员干部要多奉献少索取,一名党员做一面旗帜,一名干部做一根标杆,树立了为民致富、实干兴村的良好形象。一番硬措施后,该村建成了一个团结干事的班子,找到了一条加快发展的路子。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看支部。”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带头人,是党员、群众和农村发展、稳定的主心骨。项书记深深懂得这一点。

 

    为了改变落后面貌,项书记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做到多跑路身到,多倾听心到,多解难情到。村里原有一处林场,由于管理不善,杂木多,用材林、经济林少,加之不通路,少有的用材林、经济林也变不出钱,经营方赚不到钱,村里也没有收入。项书记觉得林场改造好,有很大的升值空间。2005年,他决定改造林场,实施退耕还林,他投资10多万元修通了机耕路。路修通后,山上的林木立马升值,10多户农民翻出老账,要求退回林场面积,项书记一家一户地做工在,一次不通就两次上门,两次不通就上门三次,直到做通工作为止。他吃住在工地,半个月没回家,理清了债权债务,妥善处理了遗留问题,对“老户”按每年每亩100元的标准给予补偿,大家觉得很划算,林场改造画上圆满句号。2007年他在林间栽种油茶、药材,2009年他投资100万元养牛羊。如今,林场每年向村上交8万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忙着致富增收,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在经济杠杆的无形调控下,集体经济却渐渐被忽视,“群众腰包鼓了集体水缸干了”的现象日益严峻。项书记从有效利用集体资源入手,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培养集体经济,助推农村发展。他坚持走资源开发与资产运营并重之路,依托村建筑建材企业较多的优势,多次组织全村泥瓦匠举办技术培训,带动100多户农户参与建筑建材行业创业致富。依托村里山林面积较大的优势,积极发展板栗、油茶等林特产品,按照自愿互利、公开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党支部、村委会的凝聚力和带头作用,由村支部牵头,整合资源壮大力量,建立集体经济经营和管理运作模式,依托政府扶贫开发项目,农民以土地入股,投入不足部分鼓励具备经济实力的个人出资入股,按照出资和投入土地的多少计算其所占股份比例,按股份分红。集体所得收益用于兴办集体公益事业或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荐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全面负责经营管理,健全机构,建立制度,规范管理,近年来全村共发展板栗2000亩、油茶1950亩。

 

    依托本村临近镇区的优势,鼓励支持村民参与商贸服务业。项志俊意识到,商贸服务业对于满足消费需求,加快城乡一体化,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可以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协调发展,能顺应消费升级,扩大劳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生活需求。在他的鼓励、带动下,全村现有资产过100万元的大小老板86人,拥有私家车150辆。

 

    农村的发展必须要有强劲经济实力作为支撑。没有经济,发展就如一席空谈。因此,发展企业成为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为了培养企业快速发展,村支部建立完善了合作的常态化机制,了解周边的环境、困难,了解群众的需求、渴盼,尽全力调动村里有限资源力所能及地寻求出路。他借鉴经营企业的理念,以闲置村小学入股创办麻东第一所民办学校振东学校,村集体年分红6.5万元;以土地入股与镇中心学校创办蔬菜大棚基地,年分红2万余元;兴建供水站两座,在解决了村民安全饮水的同时向学校及周边厂供水,年收入达到2万余元;将临街铺面装修后出租,每年收入2万元。现在,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40万元。

 

    项志俊觉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应该努力发掘农村发展潜力,合理规划、树立模范、创造典型,做好带头示范作用;更要加强与村民的实际合作,促进农村团结和谐。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要从知识、技术、生产、发展等多个环节与村民开展合作,努力运用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带动农村逐步实现技术革新,逐步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强村梦圆了,他又做起了富民梦。

 

    一直以来,项书记总是考虑怎样让村民的生活变个样,但苦于没有资金。现在,村里有了经济支撑,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梦有了成长的土壤。为了彻底改善全村面貌和村民的居住环境,他四方奔走,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决定“先修路、再改房、后改善环境”。公司发展壮大了,他不忘回报乡亲,致力支持公司参与新农村建设。他总是说:“公司是靠村民发展起来的,不能忘本,要回报大家,回报社会,要让乡亲们都富起来。”

 

    项书记感受最深的是,上世纪90年以来,农村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很多精明的农民利用快速的交通工具,东串西跑,从事农产品销售活动,鼓了自己腰包的同时也打通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在他的倡导下,近年来共筹资500多万元,发动群众修通28.6公里水泥路。2010年,全村在全镇率先实现了通组道路全面硬化,让村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路通财通”的现实意义。

 

    路通了,配套设施要跟上。项志俊认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上任以来,他一直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农业结构、活跃物资交流、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他请来专家,制定规划,明确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稳步推进,避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做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与产业发展规划密切结合,促使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他投资20多万元兴办自来水厂,让全村家家户户喝上放心的自来水;2007年,塆塆进行低压网改;2007年,他投资50多万元,建起了曹溪山避暑山庄,吸纳了30多名留守妇女就业。2011年投资50多万元,17个组都有一口当家塘;2012年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他又请来设计院为村民“量身”设计房型,新建沼气200户,改厕180户。同时为了扶持村民改建房屋,他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扶持政策,对按照规划建造新房子的,每户给予1000元的补助。

 

     如今的项家畈村,塆塆通公路,户户建楼房,院内花成片,路旁树成行。在村中心居民区,一条2公里的街道旁,点缀着30盏路灯,竖立着一幢幢别致的小洋楼,两旁风景树迎风摇摆,村民们也开始享受城里人生活……每当夜幕降临,忙碌一天的村民或走到文化广场和着喇叭里飞出的音乐翩翩起舞,满满的幸福在舞步中流溢。说起今后的打算,项书记说:“要让有头脑的人都当老板,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60岁以上老人的补贴更高,让塆塆建得整齐漂亮,让户户住得雅致舒服,让山更青水更绿。”


(麻城市政协  丁谷良 卢世高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