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阳新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有一位忠诚执着的追梦人。他30年如一日坚守在阳新基础教育岗位上,守着清贫,耐着寂寞,以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和辛勤的汗水追寻着他的教育之梦。他就是阳新县第九届政协委员,湖北省名师、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阳新县高级中学校长柯国尊。
潜心教研 痴心不改
“不在名校,要做名师”是他孜孜以求的梦想。
他践行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追寻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在乡镇中学任教时,他就带领语文组老师奔武汉、赴咸宁,探讨“单元教学法”。1990年秋,他崭露头角,锋芒初现。他在主讲阳新县语文单元教学示范课中,《小桔灯》荣获黄石市初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奖,《山中访友》荣获国家中语会科研优质课一等奖。
2001年,在东春中学任校长时,他建立了阳新县第一个农村中学“国家中语会教研基地”;在实验中学任副校长时,主持国家“十二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2008年,到阳新三中任校长后,组织申报了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留守生安全意识及自我防范研究》、《少教多学与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等,学校被授予“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改造弱校 倾情付出
“不是名校长,要办名学校”这是他任校长以后的又一句名言。
2001年,他调到东春初级中学当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当时偏居一隅的东春中学,基础设施差,中考成绩不理想,生源不稳定,教师人心思走。为改善办学条件他四处奔走,五年时间,完成了学校的硬件改造,建起了全县农村中学的第一个足球场……他注重以师为本,制定了教学激励机制,形成了良好过硬的教风,学校软实力迅速提升,一个薄弱的乡镇中学成了当地的名校,中考成绩一度超过了中心中学。
2008年,他又接手了处于低谷的阳新三中。学校负债七百多万,好学生招不进来,优质生源匮乏,教职工信心不足,士气低落,可谓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他不等不靠,紧密团结教职员工,适时提出了“树立全新形象,打造精品三中”的奋斗目标,毅然踏上了改造城区薄弱学校的艰辛之旅。六年过去了,雄伟气派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设施完备的学生公寓已经投入使用,标准理化生实验室更新升级,塑胶运动场初现雏形……他大力推行管理兴校,教研强校,确立了“面向全体,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提高”的办学理念,推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家长进班级助教”、“国学学习与班级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理念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阳新三中中考成绩稳步上升,2014年中考各项指标全县第一,学科竞赛夺魁折桂。学校连续获得“阳新县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奖”、“黄石市教育教学质量进步奖”等荣誉称号。
2014年秋,他就任阳新高中校长。随着生源的急剧下降,学校经济负担的不断加重,阳新高中目前正处于发展的“瓶颈”阶段。为了尽快走出困境,他提出了鲜明的办学思路:“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造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艺术教育为亮点的优质特色示范高中。与此同时,他创办第四中学,高起点,精师资,聘外教,显特色,学国学,重传统,力争打造一流精品学校。
传承国学 放飞梦想
“推行孝亲文化,培养健全人格,打造幸福人生”是他放飞梦想的主题。
他把经典诵读活动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生活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他把《孝经》、《弟子规》作为读本,开设国学课,将传统文化格言布置在教室和走廊,让学生们行走在国学的长廊里;他开设“国学大讲堂”,自己定期给全校师生主讲“孝亲文化”;他让学生自己办国学黑板报、手抄报,在校报中开辟国学心得专栏,要求人人诵读国学经典、个个会唱孝亲歌曲。适时举行“学国学•践孝悌”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他亲自主编了校本教材,师生人手一本。数年的坚持,他让国学走进校园、传到了兄弟学校,传遍了红土地上的千家万户,感染、教育的不只是学生还有家长和老师。
他来阳新高中任职后,又主编了阳新高中《新编国学经典》校本教材,让国学教育走进初中、高中的课堂。阳新高中校园处处洋溢的是国学的墨香,散发的是文化的气息,充满的是人文的关怀。
柯国尊同志,担任阳新县九届政协委员以来,做到了本职工作和履行委员职责两不误,热心参与政协工作,积极参政议政,撰写提案,建言献策,为教育工作鼓与呼,不少提案或议政发言获得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教育需要爱,爱意味着责任与奉献。30年,他在阳新基础教育战线上,辛勤的探索、默默地耕耘。这位红土地上的追梦人把自己的教师梦融入到了阳新的教育梦,融入到了十三亿中国人的强国梦、复兴梦!
(阳新县政协 刘会海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