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谦和平实、波澜不惊;他敏锐执著、搏击风浪。走近拥有4个经营实体的38岁的个体私营业主、麻城市政协委员、湖北新达传动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海涛,追寻他成功的足迹,我们如同打开一幅缤纷的画卷,翻开一本厚重的书……
1993年至1997年,广州,从打工仔至小老板
朱海涛和所有的山区孩子一样,从小就对山外的世界充满了神奇的向往。走出大山,摆脱贫困,这是朱海涛小小的心里萌发一种朦胧的信念。
好男儿志在四方。1993年,出身贫寒的朱海涛高考落榜后,毅然辞别了眼泪巴巴的60多岁的父母,背上简单行囊来到广州。“我要成功!我会成功!”在他心里呐喊了千万遍。
原以为广州遍地是金,结果到了广州吃饭都成了问题,无奈之中他栖身于一家汽车配件店。从小伙计干起,很快,他的勤勉和精明得到了老板的赏识,把他从柜员调整到跑外勤的业务员。他很快适应了新的岗位,并且不断分析行情,调整经营产品。在推销路上,他记不清受过多少次眼色,吃过多少次闭门羹。但是,就是那些磨练造就了他不轻言放弃的个性。很快,他就成为汽车配件市场营销的行家里手,业绩直线飙升。
几年的时间一恍即逝,到97年,他已做到了营销部经理。找市场,找销路,销售终端的运作方式也被他掌握了。这样,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朱海涛都摸熟了,已经具备了独立运作的条件,创业的冲动已越来越强烈。在老板提出给他再一次加丰厚的薪水时,他婉言谢绝了,毅然辞职,自立门户。
说是自己当老板,其中辛酸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他从联系进货、销售送货事事亲历亲为,有时顾不上吃饭,连感冒了也没休息一天――他怕影响客户的生意。很快,客户都认可了这个来自老区的年轻人,他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累并快乐着。就这样,他靠他的勤勉与执着,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7年至今,麻城城区,从租赁厂房到自建厂房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风筝飞的再高再远,线总是在家乡系着,广州虽好,却非久留之地,根在麻城,这里有我发展的土壤,我走出去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回来创业”。朱海涛手里有了一定的积蓄,他把目光投向生他养他的故土,他决定回乡办厂。
1997年,他在麻城市龙池办事处西畈村租赁了一破旧礼堂――麻城市飞达传动轴有限公司成立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摆在朱海涛面前的问题数不胜数:厂房选址没有着落、前期资金还没有落实、技术员工没有到位……在众多的困难面前,朱海涛没有胆怯。资金不够卖房凑,他不顾76岁的老父亲的反对,毅然将位于五里墩的房子卖掉,筹款13万。同时,找银行贷款20万。就这样,400多平方的破旧厂房,8个工人,一个小汽车配件加工厂有模有样了。很快,企业经营有了起色。然而,正当他准备甩开膀子大干的时候,一场天灾不期而遇。1998年荆楚大地洪水肆虐,他所在的厂房由于地势低洼,一夜之间洪水袭来,水涨至车间一米多深,他和老婆慌乱中背上孩子逃出厂房。洪水退后,已装箱准备外运的产品由于被水泡浸,有的部位已经生锈了,一下子亏损近10万元。这对于一个新兴的小厂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在灾难面前他几乎击倒了。“朱海涛不是做事的人”等各种风言风语接踵而来,工人也一下子走了4个。
为了那心中的梦,他不抛弃、不放弃,脚步更坚定,步履更从容。他四处出击,深入到用户中去,倾听他们的需求。再进行汇总、分析、设计,最后拿出方案再交给用户,最大程度上最快地去满足客户需求。这一招很见效,很快,用户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通过个性化设计使他们满足后,他也获得了许多订单。
苦心人,天不负。2000年,他与别人合伙投资4000万在麻城经济开发区金龙大道征地40亩,建设标准厂房10000平方米,建成汽配工业园。他任法人代表的湖北新达传动部件有限公司成立了,拥有独立的标准厂房5000平方米。从“飞达”到“新达”,虽然仅一个字之隔,可他却实现了人生的又一次飞跃。——从一个废旧的小礼堂借船出海,到自拥有标准厂房的现代企业,他实现了华丽转身。
他注重以科技为本搞研发,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从公司启动之日起,他始终坚持站在产品生产第一线,带领全厂干部职工迎难而上,攻关破难,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公司所生产的传动轴、联轴器性价比高,市场俏销,年产值过千万元,上缴税收60多万元。30多个工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工资收入高的可达3000多元,一般平均在2300元左右。
2009年至今,麻溪河,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因为有梦想,才奋斗不息;因为有希望,才追求不止。精明的人总是以他独到的眼光看到蕴含的商机。近年来,麻城市麻溪河村石材产业蓬勃发展,落户石材厂9家,带活了一方经济,也让他看到了新的商机,走对三着子,盘活满局棋。
石材厂机械零件损耗大,送到城里加工路远,又费时间,朱海涛在麻溪河投资100万建立了机械加工车间,石材厂的机器零部件加工就在家门口。石材厂运载车辆吨位大,油耗大,朱海涛在麻溪河交通咽喉处建了一座加油站,给石材工业园的车辆带来了方便。石材从业人员不断增多,住宿成了问题,朱海涛新建了1栋3000平方米功能配套的楼房,租给他们作生活区。三足鼎立,样样红火。
朱海涛认为,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如果顾影自怜那是土财主,富而思源、惠及乡梓那才是一个共产党员、政协委员、企业家应有的风范。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麻溪河到桃树山的小路蜿蜒崎岖,附近百姓出行极为不便。2009年,他拿出3万元,新修了一条机耕路,如今,汽车都可以进山了。
2011年10月,村里新建村部,资金链条断裂之时,他雪中送炭,无偿资助1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村里小伙子江清依托石材工业园,摆了个小摊修补车胎。2009年,朱海涛鼓励他瞄准市场,转换经营卖轮胎,说得小江心动了,然而一没经营场所,二没资金,困难重重。朱海涛大手一挥,场地他提供,租金暂缓,现金借3万给小江。如今,小江年收入10余万元,见了朱海涛直叫“师父”。
村里方家河垸小伙子方威也有个“老板梦”,朱海涛指点他依托石材工业园办了一个木托厂,还亲自利用自己的关系,亲自跑到中驿联系木材,到石材厂联系销售,帮忙找木工师傅,如今,小方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一谈起朱海涛,小伙子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对本地人他是倾情扶持,对外乡人他也是热心帮扶。一次他遇到了河南许昌人老杜,得知老杜有一手“独门绝技”――校油泵后,他把老杜带回麻溪河,帮助找场地,联系客户,很快,找老杜校油泵的石材厂络绎不绝,老杜成天忙得乐呵呵,一年至少收入七、八万元。
这样的事太多了,乡里乡亲提起朱海涛,没有一个不交口称赞的,他总是平静的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没有万丈光芒,但我愿意用我的微弱之光照亮别人的路”。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2011年10月,他以高票被当选为麻溪河村支部书记,肩上的担子重了,他又在新的舞台上施展着他的才能。当上村干部,私营企业咋办?是不是真能做到“两手都要硬”?分身乏术,是古人绝妙的总结。从他上任的那天起,他就知道这一总结对他是量身定制。他同妻子深谈,把更多的企业管理的担子交给了能干的妻子。经历了大磨大难的朱海涛,多了一份旷达随意,就像经历了严冬苦寒的梅花,那香气脱却了浓郁转入清幽。
初为父母官,走村串户了解民生民意,是他所修的第一课。农田挤占、环境污染和改善,是矛盾聚焦所在。改造环境,这是一个最不可能纸上谈兵的课题。这些年来,村民们虽然在石材开发厂家林立中都挣了些钱,但公益事业却相对滞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朱海涛脑中萌生:第一年,修通3.5公里的村组公路,整修村部办公大楼;第二年,新建老年活动中心,改造卫生所,规范私营商铺、农田改造;第三年,合理利用土地,规划新农村建设……
就任两年了,他在规划中一步步走来,步履坚定,虽然偶尔地带着蹒跚,却扎实地挺进。
他团结村委会一班人,从强化制度建设入手,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镇里的干部、村里的百姓都看到了他上任以来的变化:投资近50万元,新建了功能齐全的村部大楼,投资60万硬化了所有的村组道路。为筹资金,他施展了创办企业中所学的所有才华,不放弃任何一个可筹资的机会。向上力争国家项目,向企业争取捐赠却从不向村民伸手。他的私家小车,成了村里的办公工具,却从未向村里要一分油钱。此外,在工业园征地、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扶贫建设项目、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方面,样样工作均走在全镇前列,村集体经济盘活了,群众收入增加了。乡亲们都说,这个人当书记,选对了!
创业路漫漫,萦绕几多情。朱海涛,作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他在实践中践行着入党誓词;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担当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一路风雨一路歌,麻溪河畔,百姓笑语飞扬;小康路上,他步履如飞。
(麻城市政协 郑宏文 程志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