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风采

千年子路问津处 当代孔学弘扬人---记行走在问津路上的武汉市新洲区政协常委李森林

2014-09-21 11:19:10  
字体大小:【

 

    他是第一个提出“问津文化” 的人。痴迷于“问津书院”,痴迷于“问津文化”;不仅仅是呼号、呐喊、宣传、推介,而且在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履行着一名政协常委“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责任,他就是李森林。

    李森林1956年出生在武汉市新洲区李集街一个书香世家。1976年,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应征入伍,复员后辗转调入新洲区统计局农调队工作。李森林从小受祖辈影响,对线装书和古文物收藏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对地方史料、民风、民俗极为酷爱。

    文化不深,坚持自学;水平不高,博览群书;李森林几乎把所有的闲暇时光都投入到了民风民俗的研究及收藏、古迹遗存和文化保护的宣传与奔走之中。

    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他不仅取得了大专学历,而且在“问津文化”的探求与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成了全国知名的“问津文化”名人,省市公认的民俗专家,被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化自动学院聘为客座教授,武汉科技大学名誉教授、香港孔教学院会员。还是湖北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武汉作家协会会员、武汉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并当选为武汉市新洲区政协常委。2006年中国·武汉国际旅游节“武汉市旅游发展贡献奖”获得者。
 
司 号 员

    1990年,李森林在一亲房长者家中意外发现了近代著名书法家张荆野清末书赠先祖李弼臣隶书对联一幅,联曰:“巡华时伯赵,典卫暴山都”。李森林如获至宝,顺着此线索久经考证得知,其先祖李弼臣与张荆野早年同读于问津书院,彼此交情甚笃,故家传有此墨宝。相继,李森林从收藏与资料查阅中,零星发现了一些关于问津书院的记载,他愈感到问津书院蕴藏着一种博大精深、文明灿烂的文化!自此,问津书院已在他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烙印。

    经他进一步考证,“问津书院”四字石碑是先祖之挚友张荆野亲笔题写……
    他深深“陷”入其中,且不能自拔;
    “问津书院”就是孔子使子路问津处;
    “问津书院”曾得到过康熙御宝“万世师表”和嘉庆皇帝御笔“圣集大成”金匾;
    “问津书院”几经兴废,而其历史影响能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东林书院媲美,一并载入《中国书院志》史册!
    了解了“问津书院”的历史,他的脚步停不下来了……
    他连年向省市政协上报提案、信息和社情民意,呼吁《叫响“问津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他建议开设“问津讲坛”;
    他建议新洲区将其纳入“十二五规划”,打造东部文化生态旅游;
    他希望与世界上的孔子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并恢复每年春秋的祭孔活动,邀请孔子学院代表到问津书院参加祭孔大典,吸引孔子学院人员来参观学习,以便把“问津文化”打造成国际知名大品牌;
    ……

    他的愿望在一一实现:今年年初的武汉市政协十一届五次大会上,“问津文化”被列入大会发言重要篇目;问津书院经专家审定已被列入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洲区委已开设“问津讲坛”并开通“新洲问津网”;问津书院的保护、开发已纳入新洲区“十二五规划”,并以此为核心景区,打造东北部生态休闲旅游新区;2008年1月和2010年11月,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两次拜访问津书院,并承诺向问津书院捐赠造价约60万元的铸造孔子铜像一尊,并建香港孔教学院武汉分院。
 
讲 解 员
 
    李森林为“问津文化”孜孜不倦忙碌着,他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讲解问津学院的昨天,更憧憬美好的明天。
他研究并撰写的问津文化及涉孔方面论文被上百家媒体采编刊用。他先后参与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品读武汉》、武汉出版社的武汉史话丛书《新洲史话》及百姓看武汉系列丛书之《百姓回忆》、《百姓发现》、《百姓收藏》、《百姓摄影》和《武汉通史》等书的编撰,他第一次将孔子使子路问津的故事写入武汉的地方史中。

    位于新洲区旧街街孔子河边的问津书院,是武汉市唯一保存比较完好的古代书院,是湖北省历史最悠久的古书院,同时也是全国唯一用“子路问津”典故命名的古代书院,其历史地位可见一斑,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是武汉市乃至湖北省难得的古文化遗存。自西汉至今,二千多年来历朝历代屡毁屡建,古今名人学者如:唐杜牧、宋朱熹、明王守仁、近代张之洞等均留有许多与问津书院“一世缘”的流传与故事记载。

    2003年11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张思卿前往问津书院考察,听了李森林的详细讲解后,张思卿告诫陪同考察的省市区领导:对于问津书院的修复,要多方考证,根据历史记载和专家论证,做到修旧如旧,保留特色,把它建成文化含量高的一大旅游新景点。

    2005年11月,李森林个人邀请中(国)巴(西)艺术交流中心主任西蒙娜一行来参观考察问津书院;2005年12月,邀请台湾中化文化交流理事会理事长洪武雄一行参观访问新洲;2007年11月,再次盛情邀请由北京中巴学术交流中心组织、在武汉参加“第二届汉学座谈会”及“第七届宇宙道德恳谈会”的美国、巴西共50多名知名作家、教授及政府官员来新洲参观和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2008年元月,邀请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长、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汤恩佳博士一行,踏雪寻访孔子使子路问津遗址;同年6月,武汉市政协、市社科院、长江日报、新洲区政府联合举办“问津书院保护与利用学术座谈会”,李森林应邀出席并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孔子问津的故事,其论文亦被大会结集出版。

    去年10月8日,受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邀请,李森林赴港参加庆祝孔子诞辰2561年盛典,并参加由香港孔教学院、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香港孔圣堂联合举办的首届孔教儒学大会。

    2011年5月25日,为湖北省副省长张通一行介绍问津书院和新洲人文掌故。
    多年来,向省市政协蒙美路、杨斌庆、刘善璧、叶金生、白元初等老领导宣传介绍问津书院。
    李森林每走一处,每陪同与接待一批客人,他都会乐此不疲、滔滔不绝地推介宣传“问津文化”……
 
勤 务 员
 
    为搜集挖掘问津书院史料与文物,李森林遍访专家学者,一有空便在农村摸爬滚打。他到问津书院周边挨家挨户查询姓氏族谱,查找与问津书院有关联的人物,并顺藤摸瓜探寻往来书信与诗赋。为查找曾题写“问津书院碑记”的清代蒋永修之生平简历,他十下黄州,终得其原委。

    一次,李森林获悉一件问津书院的文物流落到一位84岁老人手中,李森林辗转找到老人时,老人矢口否认。李森林不气馁,他反反复复跑了多趟,老人打听得知他不是文物贩子,便主动找到李森林,托其捐出文物。

    在踏访过程中,李森林找到了问津书院的三块古碑:一块是清末书法家张荆野1913年题写的“问津书院”石匾;一块是清康熙初湖广提学史蒋永修撰书的“重新问津书院碑记”,碑文千余字,小楷书写,为汉白玉石质;另一块是“宋故傅夫人之墓志铭”碑,碑额为篆书,正文600余字。此三块碑刻的发现,对于研究问津书院及鄂东地区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状态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有着极其重要价值。

    2001年春节,李森林闭门谢客,把自己关在屋子,不分昼夜写作,终于拿出了20多万字的“问津书院”初稿;在向学者请教之中,书稿不慎遗失,他又耗费两月之余,端出了30万字的第二稿;2002年10月,李森林编著的《江黄学府——问津书院》正式出版发行。

    著名学者、老作家绍六参观书院后撰文赞叹:“李森林先生,出于对新洲壮美山川和绵长文脉的痴迷眷念,特别是对问津书院的一往情深,悉心集藏乡邦文化,殚精竭虑,苦苦研磨,终于完成《江黄学府——问津书院》一书,受到各方重视,我们参观者在此能有所感悟,完全得力于他的热心指引和详尽介绍。从他的身上,可以感受到文化传承的伟大动力,亦能感受到民间学者的巨大力量。”

    原武汉大学校长陶得麟教授给李森林来信说:“大作嵬罗宏富,取材精当,于弘扬我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新洲地区的传统文化极有裨益,您的奉献精神令人感佩不已。相信这本力作必将在海内外产生深远影响,您的辛勤劳动必将得到公认……我相信您的工作将载入史册……

    他所研究的“问津文化” ,被中央电视台和省市新闻媒体多次报道。
    李森林,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一个咬定“问津文化”不放松的人;他所做的,形成了新洲区政协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传承下去的,必将是一座永不坍塌的丰碑!
                     (武汉市新洲区政协 黄金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