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风采

立志让农民直起腰杆的人——记枝江市政协委员、市农机局局长吴昌玉

2014-09-21 11:18:11  
字体大小:【


    平常的衣着,平和的言语,谦逊的神态,这就是枝江市政协委员、市农机局局长吴昌玉,这位湖北省政府表彰的劳动模范、枝江市农机局的领头羊始终把领导农机建设新农村作为自己最神圣的职责,而政协委员的角色,又为他发展农机事业拓宽了平台。千百年来,农民总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祖祖辈辈用百倍的辛劳作换来的是为数不多的收获,学农机专业出身的吴昌玉暗暗发誓:“我要用毕身的经历去改变这一现状,我要用农机让所有的农民都挺直腰杆”。

     2001年12月,他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探索解决农民“三弯腰”的途径。他也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用一年的时间在全市普及机耕、机收,用两年的时间突破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瓶颈——机插秧。2002年春节刚过,他就组织召开了全市农机化工作动员大会,部署全系统工作:以农机推广为先导,农机培训为手段,农机安全监理为保障,以解决农民“三弯腰”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工作中,吴昌玉身先士卒,事必亲为,深受广大农机手的爱戴,机手都戏称他“机头”。在他的带领下,2002年全系统组织召开了5次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现场演示会,举办了8期农机技术培训班,组织了三次跨区作业,参与跨区作业的收割机、耕整机械达到3000多台套,跨区机收远赴河南、河北、海南等省,引进了300多台外地先进机械为本市农业生产服务,当年实现全市机械耕整35万多亩,机械收割12万亩,机械耕整水平达到50%,机械收割水平突破30%。看到一年的时间他完成了这两项技术的推广,他想:机插秧应该不会太难。

     2002年12月的一天,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他带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踏上北去襄阳的路程,在那里他找到了彻底让农民挺直腰杆的工具——插秧机。如何让农民改变千百年的劳作习惯,让农民接受插秧机却真正成为他的难题。之后的日子,他整天带领农机干部奔波于乡镇领导和农民家中,向他们介绍插秧机的优越性,以争取乡镇领导和农民的支持。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问安镇郑家井村落实到第一块机插秧试验田。

     那时,整个湖北省只有枝江有一台插秧机,更别说借鉴别人的经验,吴昌玉和一群农机技术员们只能抱着书本吃书本,生搬硬套地摸索着育秧插秧,把最原始的资料记载下来。2003年的春天,整个问安镇都几乎沸腾了,农民奔走相告,远近不少村的农民纷纷赶来郑家井村观看机插秧,吴昌玉抓住机会耐心地给农民宣讲机械插秧的好处。一个老农激动地说,他活了一辈子才知道农民也可以不用弯腰就能插好秧。机插秧的成功试验令吴昌玉看到了希望。但等到收获测产的时节,机插秧的田块却出现了穗粒不实的空壳现象,望着随风摇曳的瘪壳稻穗,吴昌玉心情格外沉重。难道就这样让一年的辛苦试验以失败告终?他不甘心!

     2003年底,吴昌玉经省农机局领导介绍与江苏省泰兴市农机局取得联系,根据在郑家井村机插试验的原始资料分析:机插秧是成功的,只是育秧环节存在一定问题,造成空壳的根源却是缺水。因为机插水稻比手插水稻晚10-15天,不能与手插水稻一起得到水的灌溉,机插秧在抽穗期缺水灌溉,自然就造成水稻空壳多。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吴昌玉心头的压力减轻了许多。2004年,枝江市与江苏省泰兴市结成农机事业对口帮扶单位,江苏农艺专家来枝江指导育插秧技术。在育秧时节,吴昌玉与专家一起吃在农家,睡在农家,与农家一起下地干活,风里来,雨里去,看那满身风尘、一脸坳黑的样子,谁会想到这就是一名农机局局长?

     2004年9月15日,在枝江市副市长方斌的带领下,枝江市各镇分管农业的书记、镇长及当地农民早早地来到仙女镇金湖村机插试验田,枝江市农业局专家和农民分两组对机插秧田分别进行了水稻测产。结果表明,同等管理条件下机插秧比手插秧增产8.3%。副市长方斌当即宣布:机插秧在全市推广。这样,一个五年内机插秧面积10万亩的“五年计划”诞生了。

     2005年4月,在吴昌玉的带领下,枝江市农机局自筹资金8万元,建起了湖北省第一座育秧工厂,省农机办在我市举办了早稻工厂化育秧及机插秧现场会,总结推广我市机插秧的示范经验。2005年5月底,在省农机办的部署下,我市在仙女镇金湖村进行机插示范,引进江苏插秧机14台,机插面积达到540亩。6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以《我国水稻主产区首次实现水稻机插跨区作业零突破》为题,专题报道了从江苏引进水稻插秧机在枝江市进行跨区机插的实况,新闻评论说:“这也是我国在水稻插秧环节实行跨区作业迈出的可喜的一步”,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

     为了机插技术能够迅速在全市推广开来,2005年,吴昌玉决定采取发展试点,以点带面的策略,大力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点,点中发展示范户,鼓励示范户踊跃购买插秧机,通过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帮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技术推广思路,围绕机插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线,通过示范户带动,把科技入户工程办成实事工程、民心工程,样板工程。问安镇农机大户李作孝作为吴昌玉联系的科技示范户后,吴昌玉鼓励他一次性购买步行式手扶插秧机3台,他家种植的12亩水稻全部实现机插作业,并带动全村50多户近400亩中稻实现机插。在吴昌玉的指导下,李作孝自筹资金,自行设计制作了一台高效灭茬磙压耙,为农户提供软盘育秧、机耕整、机插一条龙技术作业服务,仅此一项,为农户节约成本20元/亩。科技示范户、问安镇方家畈村农机手章士平,同心桥村机手张昌发每人同时购买3台插秧机,无偿为农户指导软盘育秧,带动附近农户机插秧1000多亩。

     先进的技术要靠先进的机械作基础,庞大的生产规模要靠一定机具数量作保证。从2004年开始,吴昌玉充分利用市政协委员的身份,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积极向上级争取农机项目在枝江市实施,特别是围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争取农机购机补贴资金。2004年枝江市争取成为了全国首批60个购机补贴项目县(市)之一,50万元的购机补贴资金中用于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就有41万元,用于插秧机补贴的有15万多元;2006年各级购机补贴资金69万元,全部用于水稻机械化生产,仅插秧机一项就达到30多万元,短短的3年中,枝江市水稻插秧机达到50台,每年从外地引进插秧机到本地服务达到150台以上。同时,宜昌、枝江市两级政府逐年加大对枝江市农机化事业的投入,枝江市问安镇成为宜昌市农机化综合示范区,3年中两级政府投入总数突破200万元。

     为了让农民普遍认可和接受机插技术,吴昌玉深知宣传的力量,他要求全系统要加大宣传引导和培训工作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机插技术推广工作的良好氛围。4年来,湖北电视台、三峡电视台、宜昌电视台、枝江电视台现场报道18次,枝江电视台《农业天地》专题节目播出机插秧技术宣传片12次,《湖北日报》、《三峡日报》、《三峡枝江网》、《枝江快报》多次报道我市机插秧的情况。市农机学校共组织机插育秧培训班30多期,培训农民1500多人。市农机推广站共召开机插秧现场演示会21场次,到现场观摩的各级领导和农民达3600多人。市农机局召开大型送科技下乡活动三次,编印宣传技术资料、刻录宣传光碟、组织农机干部、技术员深入镇、村、组,到田间地头免费向农民发放技术资料8000多份,解除农民对水稻机插秧技术的疑惑。示范村由2002年的一个村发展到今年的七个村,机插面积由2002年的15亩发展到2005年的8020亩,2006年达到3.5万亩。到2006年,枝江市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1.5%,水稻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现在,枝江市已经基本解决了农民水稻插秧的弯腰问题,彻底解决了农民收割的弯腰问题,望着农民丰收的喜悦,吴昌玉的眉头舒展开来。

     “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每每说到枝江农机事业的发展,吴昌玉便如是说。农业机械化的路子还很长很长,他将引领枝江农机人克难攻坚,开拓进取,用百倍的努力去书写枝江农机新的辉煌。 (枝江市农机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