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江源头,那座湖北海拔最高的小城市里,有一位资深基层政协委员,他从1984年利川政协成立至今,他担任了历届利川市政协委员。
他,出生在一个十分贫寒的土家族家庭,父亲早逝,病痛夺去七个兄弟姐妹的生命,童年在凄苦中度过。长大后共产党送他上师范,两次上大学,成为家族中第一个知识分子。他随时怀着对党报恩的情结,努力工作,从不懈怠。
他,没有位尊爵显的职务,但他用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宽人严己的自律意识、两袖清风的人格垂范,受到群众的爱戴、同事的尊重、组织的信任。
他叫潘顺福。
履行职能 树立形象
他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政议政,充分发挥一个老委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担任委员以来,他曾三次参加州市政协组织的理论研讨会,论文入选并获奖。八次在州市政协全委会上作专题发言,内容涉及打民族牌、职业教育、道德建设等。数次参加城建规划、旅游业规划、清江污染治理等重大课题视察调查。数次参加各种热点焦点听证会。他的努力得到认同,他曾五次被评为市政协优秀委员、优秀政协常委、州政协优秀委员。
他把提案看作参政议政的重要手段。每次全委会他都要呈交三个以上提案。如,他提出“整合国资资源,使其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的建议,得到利川市政协和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决定将市直各单位有经济价值的门面地段一律收归国资局统一使用,相关单位搬迁到指定地点办公。大笔国有资产盘活了,单位间贫富悬殊现象减少了,该提案被市政协表彰为优秀提案。
他为政协文史工作做贡献。市政协成立不久,召开全州政协文史工作会,传达杨成武副主席对文史工作的讲话,省、州政协请来几位老先生作为文史亲历者,回顾重大历史事件所见所闻。他跟参加了这次全州文史工作发端会,以后20多年一直醉心于文史工作,市政协所有文史资料集都有他或参编、或审稿、或撰写文章,州市文史资料集刊用他的文章10余篇,如《回忆胡耀邦同志在利川永恒的记忆》、《蔡济民殉难前后》、《著名农林专家马元恺》、《周念民传略》、《吴国清和他的红军游击队》、《游击队长肖瑞亭》、《土家诗魂司马军城》等,其中《蔡济民殉难前后》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
他在视察调查中建诤言。仅2007年,他参加了铁路隧道工地两次视察和清江污染治理两次视察、城建重点工程两次视察、二水厂建设及水质状况视察、齐跃山草场及旅游业发展状况视察、农村交通状况视察、电力网改视察等,这些视察活动加深了对此类问题的认识和了解,达到知情才能出力的效果。视察总能达到一定效果,如清江污染治理,一次视察其污染程度不堪入目,二次视察时许多造成严重污染的单位和集镇,都进行了重点整改,水质保护有较大改观。他和教科文卫委(该委聘他为顾问)的委员们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农村医疗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写出两个建议案,得到政协领导充分肯定。《关于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被《人民政协报》摘录发表。利川市首家带有民办性质的铜锣坝中学问题,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政协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他和教科文卫委,经过一个星期的细致调研,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调研报告,被市政府采纳实施。
他出色完成政协交办的任务。2004年市政协组织编写《利川黄连志》,他作为副主编积极出谋划策,并圆满完成所承担写作任务,为成功申报中国黄连原产地域保护打下了重要基础。他作为政协主办的利川诗词楹联研究会副会长,也在里面做了许多联系诗人墨客的工作。多年来,政协交办的撰写论文、撰写大会发言稿、为委员学习讲课、接受记者采访等任务,他都能出色完成任务。
著书立说 展现风采
他勤奋好学,工作不分份内份外,只要对社会有益的工作他都不推辞。他说:“要回报党的培养之恩,要回报政协知遇之恩,要回报民族养育之恩,要用平生所学回报社会,反哺民族。”他在民族工作部门时间很长,先后在统战部民族宗教科任科长、市民委副主任、市人大民族工委主任,共达10余年。尤其钟情于本地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研究。他完成民族文化专著《翠峰寻香录》四川民族版1991、《利川小曲》湖北人民版2006、《薅草锣鼓》湖北人民版2006;主编《利川市民族志》四川民族版1991、《利川民族常识》长江文艺版1991、《利川土家族简史》内部版;参写《中国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民族版、《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版、《民族团结诗话》新疆人民版、《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民族版等著作。《翠峰寻香录》获省级学术著作奖,论文《多议龙船调的民族属性》、《清末土家族诗人温朝中和席正铭》、《高山致富的成功实践》、《论土家民族精神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获省级学术论文奖;《利川苗族调查实录述考》等两篇论文获州人民政府社科学术论文奖。先后获各级学术奖14项,发表论文及人物传记等文章50余篇,其中《湖北日报》发表的《竹枝词的发源地》和《土家婚俗拾趣》曾有较大影响,论文《七孔子与土家族同源泉异支说》引起悬棺葬研究专家高度重视,曾亲临利川考察。
学术成就得到认同,2001年被选聘为恩施州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2005年被湖北民族学院聘为签约兼职研究员,2006年为纪念利川建市20周年拍摄电影纪录片《清江源》剧组聘他为顾问。市政府下达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任务,他被聘为《利川小曲》项目组组长。同时执笔编写《利川市宣传志》。还被吸收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湖北省作家协会、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民族研究学会理事长等。正因为有一批这样用知识和智慧树立自我形象的委员,市政协知识库、智囊团的整体形象受到各族群众的赞许。
传道解惑 为师垂范
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也是一位具有专业造诣的教师。他的本职工作是利川市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书记、高级讲师,他一直坚持任课至今。他曾担任过市委党校校长、市行政学院院长、市财经学校校长,任市民委副主任时还兼任市民族中学校长。无论任何职务,他都兢兢业业,身先士卒,不和别人争名夺利。任职20年却没有为自己谋过一级奖励工资,这在同级领导干部中甚为罕见。不管任校长还是书记,从不离开讲台,不停止学术研究。他长期担任党校专业课和函授本科专科、全日制中专的《政治经济学》、《哲学》、《中国近代文学史》等学科教学。改非以后被市教育局聘为市教育志办公室主任,主持《利川市教育志》编写工作。还受命参加市委领导的抗战时期利川损失调查,负责从省城迁入利川五所中学及职业学校的损失调查资料编写。师生评价他是师德师风的表率。
利川是清江的发源地,八百里浩浩荡荡汇入长江。他常自喻清源一点游鳞、沧海一粟,但他不忘党恩,珍惜委员荣誉,奋力劳作耕耘不辍,争做敢逐大波的弄潮儿,做出一项又一项平凡而又闪光的业绩,树立起良好的政协委员形象。
(利川市政协石明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