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身建设 >机关党建

石屋头村初印象——人民政协报记者与湖北省政协办公厅
派驻神农架乡村振兴工作队同吃同住同劳动日记(一)

2024-12-16 10:06:40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贺春兰 李佳珊 李玉祯  
字体大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近年来,全国各级政协组织选派了一批批作风过硬、勇于担当、敢于冲锋的驻村第一书记,全面助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11月26日至12月6日,人民政协报社第14支“三同”活动小分队前往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新华镇石屋头村,与第一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12月16日起,《人民政协报》陆续刊发记者贺春兰、李佳珊、李玉祯采写的“三同”系列日记。我们同步转载,供学习互鉴。


11月26日,我们从北京出发,坐动车6个多小时直达神农架高铁站。车站距我们要去的位于神农架林区东南部的新华镇石屋头村有19公里的车程。由于还没有通公交,湖北省政协办公厅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王平前来接站。


王平,50岁出头的中年人,管理学博士。2021年7月始,作为省政协办公厅选派的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王平带领工作队另外两名成员,驻扎石屋头村帮扶至今。


当晚,我们被安排在一个名叫袁训灯的农户家里住下。10多年前,袁训灯家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各方帮扶下,如今他和妻子张梦经营着农家乐,过上了红火的日子。家里可以上网,用水用电都还方便。


27日晨起,鸡鸣声声、鸟鸣呖呖。拉开窗帘,高山耸立、密林幽深。太阳出来,犹如一束舞台光打过来,远方的山脊泛着金色的光泽,地面上暖融融的。举目远眺,高山密林间,一条幽长的柏油路蜿蜒而过;几户人家散落山间,灰瓦白墙、袅袅炊烟。


冬日的石屋头村,透着静谧和谐的诗意,俨然一个现代“桃花源”。


我们随王平走村串户,偶见农户在门口晒太阳做编织,也有夫妇在田里赶牛耕地。更多农户家里没人,颇有一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蕴。


据王平介绍,石屋头村曾是湖北省定重点贫困村,2017年整体脱贫。村里有123户人家,400余村民,不少青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去了,目前常住人口只有250人左右,多为守着农田和家园的中老年人。劈柴、放羊、耕田……即使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也不肯闲着。


为了保护生态,这里禁止大规模养殖。我们看到附近几户人家的猪集中养在一个猪圈里,中间设有水泥材质的隔断,一家十几平方米,可以养两头猪,主要解决农户自家的吃肉问题。


农户房前屋后收拾得整洁有序,每家门前都有一个安装着自来水水龙头的洗漱池,公共区域有冲水公厕。村里一些视线好的地方特别做了景观设计,比如修整了梯田,路边砌了花墙、挂着各色的灯笼。


我们还在村上看到了一间卫生室,推门进去,一位从镇里来的医生正在值班。室内设有检查室、注射室等多个功能区,药柜上整齐摆放着各种治疗慢性病的常用药。据介绍,新华镇卫生院的医生每天会轮流到村里值班。我们还看到有辆救护车过来,是要转接病人到林区医院诊治。


石屋头村地处海拔1000米的神农架深山里,山高坡陡,缺少平缓的地方,步行非常耗力。现在修了柏油路,汽车成为村民代步的工具。有村民介绍,现在村里80%的农户家里有了私家车。


很难想象,没路没车时村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


“小时候上学需要翻过66道弯,跨过多条河。一大早出发,背几块玉米饼翻山越岭,天擦黑了才能到学校。”给我们讲故事的是颇受村民信任的一位老中医胡开学,“11岁时妈妈病了,我翻山越岭跑了两个小时,到另外一个地方抓药。焦虑、害怕的感受现在都记得。”胡开学曾经在城里读卫校,后来回到大山里做了一名“赤脚医生”。


除一间私人开设的小型超市外,我们还看到了装满各种蔬菜水果的“流动销售车”。据车主介绍,他基本上会沿着村子每家每户走一圈。以前路不好的时候,他会将销售车停在山脚下,让村民自己挑着担子下山取货。


可以想见,石屋头村人过去的生活何其艰苦。但一批人还是选择留在了这里,生存繁衍,守护自己的家园。


今天,我们在石屋头村里看到的是,现代化的公共生活设施初步具备,山川秀美、村容整洁,美丽乡村的模样颠覆了我们来时的想象。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跟随王平沉浸式地观察和体验,见证了石屋头村全面振兴过程中的点滴瞬间,也看到了一个不乏挑战但亦彰显着力量与希望的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