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湖北情深似海、厚望如山,赋予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使命任务,明确了湖北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湖北发展的宏伟蓝图。
8月19日,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指出,省委高度重视武汉发展,明确要求武汉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全市上下必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更加深刻体悟责任之重、期许之深、要求之高,进一步强化支点意识、扛牢使命责任,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9月10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提到,武汉经济实现了复元打平、重回主赛道、跨越2万亿的转折性变化,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十、中部城市第一,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武汉经济走出了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武汉市如何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为支持中部地区崛起提供强劲动力?武汉市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立足2号建议案——《关于加快产业转型闯关,打造支撑中部地区崛起重要增长极的建议案》协商议题,成立43个课题调研组,先后赴苏州、常州、无锡等地学习先进经验,走访调研企业(园区)400余家,形成60篇调研报告,为高质量协商建言做好充足准备。
9月24日,政协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召开。会上,武汉市政府通报《关于加快产业转型闯关,打造支撑中部地区崛起重要增长极的建议案》办理情况。武汉市政协副主席,市九三学社主委梁鸣作主题发言,武汉市政协常委、湖北宏信石化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先琼等9位市政协常委作专题发言,李家华等3位市政协常委与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人才工作局有关单位负责人互动交流。
武汉市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武汉市政协常委、委员积极建言、群策群力,凝聚共识、汇聚合力。
■科技创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跃升
实施产业倍增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产业竞争力,是湖北加快建成支点、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
武汉是科教大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武汉如何在全国创新链中占好位?
武汉市政协副主席,市九三学社主委梁鸣建议,高水平建设武创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布局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检验检测平台,发展科技服务型企业,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成果转化机制;做强湖北科创供应链武汉节点,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专利导航试验区和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推动先进专利技术在汉转化。
武汉市政协常委、市台盟副主委、市台联副会长李丹建议,增加市级天使投资引导母基金规模,聚焦“投新”“投早”,对早期投资给予更高比例风险补贴和税费抵扣;建立健全以尽职合规责任豁免为核心的容错机制。推广“贷款+外部直投/认股期权”模式,支持本地法人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探索建立以“信用贷款为主、抵押贷款为辅”的科技贷款支持体系。鼓励企业申报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依托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的唯一性优势,大力发展碳信贷、碳债券、碳基金、碳保险、碳衍生品等,积极申办全国性的期权交易所。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老树发新芽
近年来,湖北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
传统产业不是包袱,而是富矿。梁鸣建议,实施技改、数字赋能、绿色转型三大工程,推动钢铁、石化、消费品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搬迁一个厂,带活一条链,武汉石化走廊呼之欲出。武汉市政协常委、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兰鹏飞建议:建立“亩均税收、单位能耗产出”评价体系,力争园区亩均产值提升20%;加快中韩石化炼油厂区搬迁,布局锂电池隔膜材料项目,构建“基膜-涂覆”完整产业链;建设10万吨特种橡胶基地,引进高端树脂、电子化学品等“断链”企业,联动“光谷”“碳谷”打造“园中园”;推动中韩石化与宜昌、荆门共建湖北石化产业走廊。
“在存量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经营城市,统筹整体和局部、合作和竞争、存量和增量等关系。”武汉市政协常委、硚口区政协主席邹春燕建议,市区一盘棋布局、产业一体化发展、项目一站式推进、资源一系统整合,构建市区联动、产业协同、错位互补、特色鲜明的中心城区转型新格局。
■新兴产业加速崛起,聚链成群
传统产业向新升级,新兴产业如何向高攀登?梁鸣建议,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生命健康、北斗五大优势产业;推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氢能、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聚势突破,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武汉市政协常委、湖北宏信石化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先琼建议:依托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整合全市数据交易主体,打造高标准数据交易平台;制定统一的数据要素标准体系,重点推出“数字健康+普惠金融”示范场景。
武汉市政协常委、市民盟副主委、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海谋建议,建设自动驾驶监管沙盒,对通过沙盒测试的成熟技术方案优先申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
武汉市政协常委、市农工党副主委、江汉大学武汉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舒细记建议,在核心商圈、交通枢纽、景区、医院等规划建设无人机起降平台,预留通用机场周边土地建设城市空中交通枢纽。
武汉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副主席、武汉三特索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泉建议:建立“腰部企业——高成长性企业——标杆企业”梯度培育库,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扶持。
■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抢占制高点
未来产业决定城市未来。武汉市的未来产业如何前瞻布局?
梁鸣建议:瞄准未来显示、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通用人工智能、先进半导体、未来新材料、新型储能、未来健康,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中心、创新联盟,建设中试平台和技术标准,培育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
武汉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副秘书长、市民建专职副主委徐莉建议,瞄准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领域国际国内领先企业,“以投促引”,加大招引力度,大力推进人才、技术、企业集聚,以点带面,迅速在国内形成比较优势。“要出台政策吸引、培育一批在未来健康领域具有特色的高水平合同研发组织和合同研发生产组织,为本地创新企业提供全链条、国际标准的研发和生产服务,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她强调。
武汉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副秘书长、市致公党专职副主委胡彦全建议,支持创建光电子信息领域国家实验室,聚焦智能光子、硅光芯片开展基础研究;推动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建设12英寸硅光芯片工艺线,实现量产及硅基化合物异质集成应用;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成立“光电融合创新联合体”,试行“专利先免费许可、转化后收益分成”,政府设风险补偿资金池;设立光电子中试专项基金,采用“里程碑付费+宽容失败”模式,给予土地环评“绿色通道”;将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等设施纳入全市共享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