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西陵区政协创新打造“荧光绿”“政协红”“江豚白”“三色共治”体系,奏响了新时代“长江大保护”的“协”奏曲。
荧光绿——志愿力量的绽放
4月20日清晨7点,滨江公园迎来了区政协委员李年邦的第1220次净滩行动。这位曾经的时尚造型师,如今已成为闻名遐迩的“长江美容师”。十年前,他发起“三峡蚁工”环保志愿团队时,或许未曾料到,一个微小的善念竟能生长为一片守护长江的绿荫。
“第一次净滩,只有我和几个朋友。”李年邦凝望着碧波的江面,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之前的老伤,“那天清理了两吨垃圾,累得直不起腰。”而今天,“三峡蚁工”已壮大为5000余人的绿色军团,累计吸引93,000余人次参与,从5岁孩童到80岁老者,全民环保的热潮在这座江城激荡,长江的容颜正被一寸寸擦亮。
十年前,500米江岸能清理出2吨垃圾;如今同样距离的垃圾量已不足10公斤。“这个变化太惊人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李年邦抚摸着第50本志愿服务记录册感慨道,“每次弯腰捡起的不是垃圾,而是长江的未来。”
区政协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志愿力量的独特价值。2019年,在区政协的推动下,“李年邦委员工作室”正式成立,将自发性的环保行动纳入制度化轨道。工作室成立以来,年均转办群众建议22条,推动解决环境问题34个,真正成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的绿色桥梁。
“委员工作室的成立让我们的工作更加规范、高效。”李年邦介绍,“现在我们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还能通过政协渠道直接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这种制度化的运作模式,使得环保志愿服务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委员们的跨界创新同样耀眼:陈艳委员以江豚为灵感设计文创,让生态保护“潮”起来;石春秋委员创新打造“无痕旅行”生态体验线路,引导游客“留下脚印,带走回忆”……这场始于一个人弯腰的“绿色革命”,如今已化作整座城市的生态文明实践。从江岸到课堂,从家庭到社会,“三峡蚁工”的故事仍在续写,见证着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画卷。
政协红——制度创新的红色引擎
在长江生态保护这场持久战中,区政协充分发挥“红色引擎”作用,以创新举措推动全民生态实践。通过政协提案、专项监督等形式,促成全国首个“生态市民日”落地,并持续举办8年,累计吸引超800万人次参与,带动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35%,市民参与率达92%。而每年6月2日的“生态市民日”更是发展成为包含10多项活动的城市新民俗。“三峡蚁工”“稻草圈圈”等获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省级环保先进集体的示范性社会组织,构建起多元共治的生态治理体系,形成党委统筹、政府落实、政协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
黄永文委员以专业研究赋能生态保护,牵头完成《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中期评估等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搭建起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他推动成立的宜昌市首家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填补了专业空白,并出资支持出版《生态好市民》教材,覆盖全区中小学。在他的支持下,创新开发的“江豚课堂”等特色课程带动92%学生参与环保实践。通过《生态家庭手账》等创新载体,推动5.2万户家庭养成绿色生活习惯,使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至81%,实现了从制度设计到文化培育的立体化保护。
在镇江阁江豚观测点,“稻草圈圈”徽章不仅是生态保护的象征,更凝聚着全民守护“长江的微笑”的信念与行动。这一创新实践在刘敏委员的积极推动下,依托政协“委员工作室”平台,创新构建“政协助推、委员示范、群众参与”的生态共治体系,形成“群众诉求点单-委员调研派单-部门联动接单-社会公开评单”的闭环治理模式,为长江大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
“在江边开会,看着江豚游过,保护意识自然就上来了。”刘敏委员在西坝江豚观测点设立的“流动协商点”,已成为西陵区政协创新生态治理的鲜活招牌。依托“委员工作室”平台,形成了“群众点单-委员派单-部门接单-社会评单”的闭环治理模式,累计召开江边协商会12场。
镜头定格的不只是影像,更是文明的觉醒。区政协委员覃啸洪则用镜头记录长江变迁。这位资深媒体人历时5年拍摄的《最后一网》,用影像记录了传统渔业的谢幕。“拍摄过程中,我结识了很多老渔民。”覃啸洪说,“通过多次沟通,成功说服他们转型成为长江巡护员。”
他的另一部电影作品《长江的微笑》则定格了江豚重返长江水域的喜悦时刻,聚焦实施长江大保护国策之后的生物多样性变化,先后拍摄了21集《我和我的动物朋友》系列纪录片。在央视《见证》栏目播出,创下收视高峰,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影像的力量是巨大的,”覃啸洪委员深有感触,“一个镜头胜过千言万语。”
科技领域,师易委员创建了再生资源回收大数据平台展现了创新的活力。这个平台将实现年处理城市废弃物10万吨、碳减排1.2万吨的目标,探索出了数据赋能、数碳融合、数实发展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技术已获得7项国家专利。“我们要用数字技术为长江大保护赋能,为城市绿色发展增添新动能”。师易表示。
翻开区政协委工委主任的履职红本本儿,上面记录着:2025年将筹建“师易委员工作室”“石春秋委员工作室”……随着“委员工作室”的持续拓展,这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新路子必将越走越宽广。
江豚白——生态回归的自然礼赞
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宜昌江段江豚达20-22只,较2012年增长7倍。幼豚出现频率显著提高,多个家族稳定栖息。西陵江段主要生态环境指标从Ⅲ类提升至Ⅱ类,部分达Ⅰ类标准。
这一变化,源于区政协创新构建的“委员工作室+公益组织+市民观察员”三级共治网络。在这个体系中,委员工作室发挥专业优势,公益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市民观察员提供一线信息,三者形成良性互动。委员们通过“家话西陵”协商平台,将协商场景拓展至社区、学校、企业,搬到了江边、院坝、楼栋里……市民反映的江豚出没地流动协商点、西坝生态步道等建议均得到落实。“在协商现场,我们普通老百姓与政府部门同志可以直接对话。”一位多次参与协商的居民表示,“现在我们的意见说了有人能听到、也能被重视了。”
如今在宜昌,守候“微笑天使——江豚”已成为市民生活的新风尚。晨昏时分,江畔总能看到守候江豚的摄影人群;朋友圈里,“江豚萌照”成为最受欢迎的生态名片,老百姓真正成为了生态保护的“眼睛”和“耳朵”。市民杨河道出共同心声:“在家门口邂逅江豚,是最美好的城市礼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陵区政协正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积极为长江生态保护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刚刚启动的首届“江豚杯”诗歌大赛,将邀请全国中小学生用诗歌表达对长江生态的热爱;正在规划的宜昌江豚科普示范基地,将打造集科研、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地标;入选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的“宜昌江豚诗社”,将赋予生态文化更丰富的内涵;西坝生态步道建设、生态研学路线设计等建设性建议,让“观豚经济”助力可持续发展……
西陵政协用“永远在路上”的执着,书写着与长江的永恒约定。
(宜昌市西陵区政协 谢凤琴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