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的“协商议事亭”已热闹起来。十几位居民代表正与区政协委员、社区干部围坐一圈,热烈地讨论着手中的《社区综合服务体引入项目方案》。“咱们搬到这儿都七年了,一万多人的社区连个银行网点都没有,平时存取钱就靠一台柜员机,太不方便啦!”“要是能建个宾馆就好了,来客人了也不用跑到县城去住。”你一言我一语中,一个共识渐渐达成:协调设立农商行服务点,引入超市、宾馆等项目,既方便生活,又能创造就业。
这样的场景,在这个容纳了来自18个乡镇14892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万人社区”早已司空见惯。谁能想到,七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楼上楼下邻居为抢绿化带种菜吵得面红耳赤,楼道堆满鼓鼓囊囊的粮食袋,年轻人外出打工后,只剩下老人孩子守着空荡荡的安置房……
改变的种子,是在社区二楼转角那间挂着“政协社情民意联络站”的小屋里播下的。2019年初夏,19名驻站委员推开吱呀作响的铁门时,满本子的社情民意记录着居民最朴素的诉求:“停水能不能提前通知?”“手机信号弱得电话都接不通”,于是,一场关于“水电气网”的协商会开了整整四小时,水利局分管领导张性汉听着委员建议,当场掏出手机安排工作。两天后,供水车开进社区,电工组驻点服务,通讯铁塔建设启动。居民党金芝竖起大拇指:“真好!”这三个字,成了青龙泉社区协商民主的开篇之笔。
真正的转机发生在2020年深秋的香菇大棚里。驻站委员带着“发展多季菇、提高菇棚利用率、增加居民收入”的调研目的走进香菇产业基地时,菇农们却围着委员们倒苦水:“香菇长得喜人,就是疏蕾、采菇用工多,生产一茬菇的开销,多半都花到工钱上了。”“不雇人不行,但外行又干不到点子上,想请邻近菇农帮忙吧,可人家也一样很忙。”“能不能成立互助组?家里有劳力的搭把手,按工时算账。”政协委员的话让吴立强眼睛一亮,却又皱起眉头:“劳力不均咋平衡?组长总不能白干活吧?”这时,昌欣菇业公司负责人一拍大腿:“高产组每吨菇多奖200元,组长补贴公司出!”菇农张光莲抹着眼泪笑出了声:“俺们掰扯了三年的难题,半个时辰就解决了。”如今,500余户菇农结成的互助小组,让一棒菌菇省下3角钱,一棚就能多赚1200元。
2020年10月,区政协委员与群众就组建香菇互助小组开展协商
而最温暖的协商故事发生在袜业车间的缝纫机旁。复工复产时,女工们摸着智能织袜机发愁:“每月能挣5000块是好,可谁去接孩子?”区政协把协商会搬到车间,教育局干部蹲在机器旁边清点学生人数:“一年级7个,三年级12个……”三天后,车间楼下的“四点半课堂”响起读书声。挡车工杨静每次下班去接孩子时,都会感慨地说:“这里的委员,真的能听懂老百姓的心声。”
区政协委员在袜业车间与工人们就关心的问题开展协商
2022年4月,区政协委员、青龙泉社区书记候晓东在调研中发现,尽管社区8000余名劳动力已实现就业,但仍有部分群众因要照顾家庭或受年龄限制难以工作。一场3小时的“微协商”后,“零工超市”应运而生——社区提供场地,企业提供工序,群众按件计酬。如今,5个“零工超市”已解决了1600多人的就业问题。60多岁的罗世秀一边踩着电车制作玩具,一边开心地说:“下楼进厂门,上楼进家门,每月还能挣两三千块钱,这日子别提多幸福了!”
同年10月,社区草坪上被踩出的17条“野路子”引起了区政协委员、社区居委会主任张颖的关注。在草坪边召开的“便民路协商会”上,居民杨静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虽然每个网格都有主干道,但绕行太远了。”乡村振兴局当场回应,将便道建设纳入来年项目。2023年7月,1800米的彩砖路如彩带般蜿蜒在社区,串起了整个社区的便捷生活。“过去上班要绕400米,现在走20米就到,太方便了。”杨静笑着分享这份喜悦。
2023年8月,闲置防疫隔离点经过协商改建成了康养中心。85岁的蒋大爷突发心脏病时,按下家里的一键报警装置,得到了及时救治。儿子蒋国勇幸福而又感动地说:“现在能安心在外打工了,真好!”
如今走进青龙泉社区,协商民主的成果随处可见。曾经在绿化带种菜的刘婶,如今戴着“绿化监督员”红袖章巡逻;智慧安防大屏上,359个单元门的诉求实时滚动,“协商议事室预约”按钮格外醒目,而新的故事正在续写:900平方米的“零工工坊”即将开业,100余名居民在外滩湿地开展“清源之光”护水行动……
暮色中的社区广场,新栽的红梅树下传来欢快的广场舞曲。侯晓东望着亮灯的“协商议事室”,感慨万千:“七年谈了68场,场场都带着烟火气。”在这里,每一场协商都如同播下的一颗种子,在泥土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遮风挡雨的幸福之树。
(十堰市郧阳区政协 陈新才 陈红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