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
如何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近日,宜昌市政协召开今年首场专题协商会,围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效”协商建言。
◎以人民为中心 服务全覆盖
非遗舞狮在锣鼓声中腾跃翻飞,竹桌藤椅旁孩子在嬉笑追逐,电影荧幕上反射出微笑的脸庞……
2024年9月提档升级后,儿童公园沁涓楼的功能全面迭代,不仅汇聚多项非遗项目,还常态化开展公益培训、手作课堂、文化讲座等。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文化活动80余场,服务1.2万人次,成功获评“2024年度湖北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十佳案例”“市级文化示范空间”等称号。
近年来,宜昌市高位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尤其是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我市已形成一套立足宜昌实际、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了群众身边。”会上,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和营收总量居全省同类市州第一;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顺利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核验收,获得“优秀”档次;文艺精品创作走在全省前列……
一番话在与会委员、专家间产生了共鸣。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孟美蓉介绍,今年2月以来,专委会牵头深入市、县公共文化场馆、文化空间、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调研,了解到宜昌市通过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丰富文化惠民活动、拓展公共文化空间、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直面发展短板 “整装”再出发
走进玖玺台柠月乐龄中心,1600平方米的空间里,聚焦“一老一小”,建设了健康管理室、中医理疗室、四点半学堂、儿童科技长廊等。自运营以来,这里已接待市民超过1.2万人次,组织社群活动150余场,让社区的人情味、文化味更加浓厚。
“可以借鉴成都‘留灯书屋’、重庆下浩里的成功经验,抢抓‘十五五’规划编制窗口期,强化顶层设计,打造一批具有强辨识度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市政协委员、民革宜昌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刘祖华说,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时,应坚持宜昌特色,以品质、需求、技术为导向,让市民感受到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月3日至8日,宜昌市政协调研组赴重庆市、成都市,
围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效”主题开展调研
当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处于由普惠全覆盖向品质提升的阶段,在服务质效上仍存在一些短板。协商会上,委员和专家精准“把脉”,积极建言献策。
“农村地区60岁以上群体中,能熟练使用农家书屋APP的仅占38%。”市政协委员、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柏松认为,可以完善“群众点单”和“政府买单”的基层文化需求精准对接机制,通过抖音、视频号、“我的宜昌”APP等传播渠道,将优质文化资源送到群众身边。
市政协委员、市社科联主席何新华所在的第三分课题组在调研时发现,全市大部分文化场馆缺乏旅游服务功能,景区二次消费中文化体验类项目仅占18%。他建议,推进共建共享,采取“多合一”、嵌入式等模式,推动文旅公共服务融合,不断提高文旅供给水平。
会上,政协委员们还聚焦创新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人才队伍建设等难点热点问题,各抒己见,为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升级版”提出了“金点子”。
◎凝聚广泛力量 质效再升级
问题在讨论中明晰,共识在协商中达成。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系统性文化工程,需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发力。”市政协委员、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副局长叶帮斌表示,将加大供需关系的研究力度、创新场景的营造力度、文旅商的融合力度、文化品牌的创建力度,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更高质量满足群众文化服务需求。
“我们将加强智慧化建设,推动数据资源互联互通,补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短板。”宜昌城发集团副总经理、总经济师胡智勇说,要梳理江豚广场、滨江公园贯通工程二期业态布局的成功经验,利用城市边角空间,以更高标准打造一批彰显宜昌特色的“微空间”。
发展思路也更加清晰。“我们将继续做好文化运营,盘活师资力量,搭建更广阔、更体系的课程结构,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区文化。”联投置业悠乐商管出席活动的负责人表示,他们计划立足宜昌的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导入联投在省内其他区域的客户,把康养旅游业务做大做实。
沁涓楼负责人杨海燕说,他们计划依托本地非遗资源优势,创新“夜校+线上互动”双轨教学模式,系统开发楚香、茶艺、夷陵版画等多种非遗课程,让传统的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培养新一代非遗爱好者与传承人,实现非遗保护从静态保存向活态传承的跨越式发展,打造“湖北省非遗传习试点与标杆”。
(三峡日报 刘晶晶 杨婧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