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风县政协反映:尽管国家出台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条例》,但畜禽污染仍然是农村环境卫生最大的困扰。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农村产业政策支持,畜牧养殖产业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团风县共有蛋鸡、生猪、肉牛饲养场(户)727家。其中规模化养殖场21家,其他类型畜禽养殖场706家。全县畜禽养殖户建有排污设施仅89户,且一半以上养殖户仅只建有简易化粪池,致使养殖场及其周边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有的甚至严重影响到农民生活和饮用水安全。造成畜禽养殖产业污染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规划不科学。全县没有划定和完善禁养区、限养区,养殖户只顾眼前利益,只要产生效益,有利润可图,就有人投入,致使畜禽养殖业不断扩张。有的畜禽养殖户违悖法律规定,选址不当,离居民居住区不足500米,严重危害了农村饮水安全。
二是项目准入门槛低。大部分畜禽养殖项目投入小、门槛低,项目不办理任何手续就可以兴建,未批先建比比皆是。农村土地使用不经过国土部门许可,有的甚至没有到工商部门注册。建成后,也只简单办理动物防疫证。
三是环境监督管理不到位。农村环境监管力量薄弱,乡镇基层环保机构缺位,畜禽养殖业环境监管存在空白,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规模太小、间断经营的养殖场,存在躲避管理的现象。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普遍存在环保审批和验收手续不落实,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已建治污设施的养殖场多数存在重建轻管现象,有的运行不正常,甚至当摆设不起作用,养殖粪便随意堆放和污水外排,严重污染周边环境。
四是污染治理缺乏技术支撑。畜禽养殖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率太低,大量养殖废弃物被随意堆存丢弃,严重污染周边环境。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缺乏实用性强、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适用范围广的防治技术。
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要利用各种形式加强对《环保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宣传,让广大畜禽养殖户充分认识到畜禽养殖污染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增强治理养殖污染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抓好污染治理。同时要强化养殖户的环保意识,规范畜禽养殖行为。
二是在畜牧业扶持产业发展政策中,增加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资金。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相关政策,生猪养殖,就有生猪良种补贴,涉及养殖污染治理的,国家下达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扶持项目,仅涉及少部分村,且经费较过去大为减少。为此,建议增加对畜禽粪污治理的投入,增加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资金,以促进农村养殖污染治理。同时对畜牧业养殖大县在养殖污染治理方面给予资金扶持,政策倾斜。
三是统筹规划调整范围密度。要依法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关闭一批离居民区近、规模小、污染严重、无改造能力的养殖场,特别是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养殖场,必须将其关闭或者搬迁,对需要关闭或搬迁的养殖场拿出补偿方案。同时也要整合一批未达到规模化养殖场,将分散的养殖户集中起来,采取集体投资,以合作社的方式新建一个符合环保要求的规模化养殖场,集中管理。
四是加强技术指导规范防治方式。要加强技术指导,改变畜禽养殖水冲洗模式,采用干清粪模式,实施清污分流,实现污染物“零排放”。一是采取“发酵沤肥”的方式。完全改变传统的水冲式排污,把鸡舍改为上层养鸡,下层收集鸡粪,鸡粪在下层发酵,下层发酵成为有机肥的粪便,进行综合利用。二是采取“收集转运”的方式。鸡舍鸡笼下安置传输带,保障鸡粪不落地,把鸡粪收集在一起,转运到有机肥厂生产有机肥。三是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养殖场建设沼气处理设施,根据沼渣、沼液的产生量,配套足够的消纳田地、林地、果地或者鱼池,促进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五是引进绿色产业,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实现污染行业逐渐退出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资金支持,加快对污染严重的畜禽养殖场的搬迁改造进度,提高招商项目节能环保准入门槛,建立污染行业逐步退去机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实现低碳、环保、绿色发展。
(团风县政协 华海良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