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县政协

竹溪县政协委员建言抓好城乡结合部综合治理 破解美丽乡村“死角”问题

2014-09-16 02:14:40  
字体大小:【

 

    日前,竹溪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城乡环境治理开展专项调查,并通过对口协商的形式与县直相关部门坦诚交换了意见。委员调查指出,近两年,城区通过开展“六城联创”和十大专项整治,乡镇通过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家园”行动,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但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的环境状况仍然堪忧。一是硬化建设不彻底。背街小巷和城中村的道路、空闲的小块场地、结合部“三不管”的露天地等硬化不到位;有的硬化后年久失修、变得坑坑洼洼;排污管网建设不健全,露天排污、管道不畅通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环卫管理不到位。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有部分危旧建筑没有拆除,不少闲置的小块空地成了生活和建筑垃圾堆放的死角;城乡结合部的村随处可见旱厕,露天粪池也没有得到彻底清除;卫生保洁不到位,垃圾清运不及时,日常保洁长效机制还需完善,陈年垃圾还没有完全清除。三是“五乱”现象较突出。在城乡结合部,乱搭乱建、乱贴乱挂、乱丢乱扔、乱泼乱倒、乱堆乱放现象还较为普遍,环境脏、乱、差、散现象依然存在。四是管理责任不明晰。一方面,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等区域,既属于镇村(社区)管理,又属于县直有关职能部门管理,造成谁都在管谁都不管;另一方面,城乡结合部处于城区与农村的边缘,尤其是有些相互交错的区域,在管理上,既难以套用城区管理办法执行,又无法按照农村管理方式管理,无形中成了管理的真空。


    为此,委员建议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有效破解美丽乡村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明确责任主体,避免相互推诿扯皮。一是按职责划分管理权限。在统一协调管理的基础上,由城关镇为环境治理责任主体,按部门职责和权限实行分行业、分条块管理,各司其职,避免在管理中相互推诿扯皮;二是统一标准,推行属地管理。按城区、镇村(社区)所管辖的范围,分片、分区域管理,定期督办检查;三是重点部位联合管理。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乡镇集镇、农贸市场、国道沿线破烂收购点等整治难点,采取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联合执法、依法处置相结合的办法,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人、到岗,确保每一条街道、每一条河流、每一处角落都有人管理、有人负责,切实解决相互“踢皮球”的问题,真正做到工作落实无缝隙,垃圾处理无死角。


    (二)开展专项整治,集中解决老大难问题。采取歼灭战、突击战和持久战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开展一次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环境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大行动,集中清理和解决乱堆乱放、乱搭乱建问题,同时落实日常清扫和垃圾清运制度;统筹规划废品收购站的经营地点和废品堆放管理制度。


    (三)落实村民自治,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发挥村“两委”主体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把环境卫生整治纳入村民自治范畴,树典型,搞评比,定星级,授牌匾,引导居民群众养成垃圾定点倾倒、定时清运、日清日洁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同时搞好宣传教育,实行网格化管理,以社区、小区、楼栋为单位,每月组织居民开展一次健康知识、卫生常识、文明素养、行为养成、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居民自觉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形成一个“居民的事居民办居民管”的工作氛围。


    (四)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总结完善环境卫生联合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立体管理机制,形成政府、镇村(社区)、社会、市场互动共管,分工负责,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管理模式,逐步使城市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避免出现时紧时松现象。


(竹溪县政协  李章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