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光有30个药品在排队等待审批,每年最多能拿到1个批文。诺强药业,四年前就拿到《药品生产许可证》,如今厂房早已建成,批文却还在路上。四年,足以逃汰一个产品,也足以让一个企业倒闭。”8月13日,在宜都市政协召开的推进医药产业发展专题协商会上,市政协常委、经科委主任白传林代表企业向与会市政府领导大话实情。
这是一次酝酿已久的协商。2014年初,市政协围绕推动主导产业发展,以国家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契机,将常委会年度重点调研课题锁定在全市医药产业的发展上。
医药是宜都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地方财税“贡献率” 连续三年居其它产业之首。东阳光集团是全市医药产业的龙头企业,2001年入驻宜都,目前已成长为拥有4500名员工、15个原料药和34个制剂品种,年销售收入达60亿元的大型企业。
为找准突出问题,力促产业发展。市政协组织开展了系列深入细致的调研活动。于外,慕名前往“万通”、“修正”、“步长”、“健民”等全国知名药企考察学习。于内,逐一走访本土药企,并邀请市卫计、环保、财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讨论座谈。历时1个多月,课题组跨越南北3省,深入12家药企、问计11个部门,访50余省内外药业行家,开座谈会8场次,终于完成调研报告的写作与打磨。
带着满满的问题与建议,8月13日专题协商会正式召开。市政协副主席石明章,市委常委、副市长吴辉庆,副市长徐晟以及部分政协常委、市直部门、药企负责人参与了协商。
本着不谈成绩、直指问题的原则,会议将协商的焦点落在“如何围绕医药产业发展,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报告认为:作为全市主导产业,政府当对医药产业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应打破目前企业服务均等化的现状,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私人定制”的专业服务。
围绕落实服务主体,市招商局建议:成立市医药产业发展办公室,由一名副市长牵头,配备专业人员,主抓全市医药产业发展工作。同时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突出主导产业招商。市食药局局长曹国认为:产业发展规划先行。他建议:高起点制定宜都医药产业发展“线路图”,改变医药企业自由发展的现状,以规划引领产业发展。
宜都药业产品单一,品牌不多,市场竞争力不足。围绕服务产品研发市卫计局局长蔡永文指出:国家将继续支持创新药物、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市药企要抢抓机遇,以“打入全国基本用药目录”为目标,加快医药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政府应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贴息、信用担保等方式,为企业技术更新、新药开发提供必要帮助。
针对如何增进政企合作,来自国家财政部的挂职副市长徐晟谈了自己的看法:转型时期,政府当以企业发展为中心构建政策服务体系,打造政企协同发展格局;对于人才问题,“引”是一个方面,要积极推动产学研政合作,以高校科研室为依托,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市委常委、副市长吴辉庆高度肯定了市政协的调研工作。对于企业提出的药品跑批难、环保手续办理难等问题表示:马上联系上级部门,带领企业共同办理。针对会中提出的意见建议将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专题报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
(宜都市政协 邓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