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西陵区政协召开常委专题协商会,围绕加快构建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开展专题协商,促进全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目前,西陵区共有食品药品生产经营户7970家,约占宜昌市城区总量的一半,呈现点多、面广、线长的格局。今年3月,西陵区启动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以来,街道、乡普遍反映,食品药品职责任务与基层管理权限极不匹配、人员编制和监管力量不足问题凸现、食药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对新组建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从关注体制机制入手,也是我们为解决目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切入点。”西陵区政协主席祁必清在谈到此次专题协商会在确定议题的初衷时说。
西陵区政协承担了这次专题协商的主体调研,从4月上旬开始,组织区食药局、街、乡等11个相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双线运行、三级监管,加快构建食品药品安全共治格局》调研报告,建议尽快建立“双线运行、三级监管”的无缝衔接监管体系,建立由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牵头抓总的行业指导线,实现对口指导、政策指导。建立由区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街(乡)、社区(村)联络员、网格协管员、居民群众信息员组成的日常巡查线,实现信息通报、应急处置、量化管理,提升监管效能。建立区、街(乡)、社区(村)三级纵向工作体系,形成工作合力。
区政协常委黄卫东发言时认为,街、乡作为全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的枢纽,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基层监管所尚未建立,导致区食品药品监管局产生“短腿”,要按行政区域设立监管所。
李长江委员建议,“要健全供应、监管、社会监督等安全监管体系,夯实监管基础。”“各监管部门要根据各自监管的环节和领域的特点,按照不同比例建立起了专业监管员与社区网格员相对接的专群结合的管理队伍。”廖湘辉委员认为。
章俊华委员提出,要在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入口处设置公示牌,张挂经营者的名称、营业执照号、信用等级,每天蔬菜、水产等上市产品的快速检测结果以及产品的参考价格等信息,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可追溯安全监管。“要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强化媒体监督,曝光典型案例,营造人人关注食药安全、人人参与食药监管的良好社会氛围。”耿璟委员说。
协商会上,委员们各抒己见,并就关心的问题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街道等多个部门负责人进行现场沟通和交流。
区政府副区长刘祖华说:“食品药品安全事关基本民生、经济发展、政府公信,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政府将深化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严标准监管,严处罚问责,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宜昌市西陵区政协 潘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