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房后“晴天蚊蝇满天飞,雨天臭气熏死人”垃圾坑,如今变成了健身广场。回首往事,宜昌市西陵区窑湾乡唐家湾村一组王传富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现在农家房前屋后都干净了,沟里湾边的垃圾不见了,环境清爽了,空气也新鲜了,走起路来放心利索,俺越活越乐呵……”,从城区到农村,像王传富老人一样,市民个个心里都乐开了幸福花,这是西陵区政协助推城乡实现环卫一体化的一个缩影。
群众有怨气:城里每天洗乡村脏了洗
“群众对改变乡村环境面貌的愿望,就是我们履职的关键点和落脚点。”2012年9月,西陵区政协开展了关于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调研。“做环卫就像是洗脸,城里的环卫服务是每天都洗、洗了再洗,乡村里是脏了才洗。”窑湾乡社会服务站的爱卫工作负责人孙朝军告诉前来调研的区政协委员,城区的环卫服务是每天专人二清二运,可在乡里和村里没有专人来做环卫工作,连生活垃圾清运都是不定期的。当垃圾池、垃圾屋的垃圾堆满时,村里才会临时雇人来清运一次。孙朝军说:“因为种种原因,村里最多能做到平均一周清运一次,可这很难让村民满意。”
西陵区建设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政协委员,如果说城乡不同的环卫服务是看不见的城乡分界线,那么城乡接合部的“垃圾死角”就是看得见的分界线了。由于城乡环卫工作很难对接,尤其是主干道环境难以保持,常常形成路边的“卫生死角”,这个问题一直是不少市民反映和关注的焦点。
政协提建议: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
“西陵区作为宜昌市的老城区、中心区、核心区,农村环卫作业仍由各村自行负责,作业水平较低,保障措施不足,农村环境卫生质量已严重滞后于该区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2013年1月15日,在区政协七届二次全会上,黄圣民、郭从京委员提出了《关于推进我区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建议》,建议区政府要把“城乡环卫一体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紧紧围绕“城市化、专业化、全覆盖”的原则,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进行办理。一是要完善实施方案。根据城乡环卫工作实际,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工作标准、领导机构,细化推进措施,加大保障力度,形成一套全面、系统、规范、具体的操作方案,促进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工作有效、有序开展。二是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区—乡(开发区)—村三位一体的三级环卫管理体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分层分级划定管理权限、明确责任主体、统一作业标准,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不断提升城乡环卫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三是要加强检查考核。制定城乡一体化工作考核办法,建立区—乡(开发区)—村三级监督考核体系,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并将其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四是要强化政策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对环境卫生管理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环境卫生管理的共治氛围。
政府抓落实:破解“垃圾围村”难题
走进西陵区窑湾乡,洁净优美的村容村貌令人眼前一亮:村里房前屋后没有了垃圾,硬化的村路干净平坦,路旁的“小菜园”果菜飘香,一排排崭新的垃圾桶成为村内最美的一道风景线。该乡党委书记钱东介绍,过去“卫生靠风刮,污水考蒸发,治理靠突击,垃圾到处撒”的现象一去不复还了。
为破解“垃圾围村”这个难题,该区政府高度重视和采纳委员建议,自2013年4月起,西陵区投资30多万元新建43个垃圾屋、改建33个垃圾屋、新增98个垃圾桶,完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经过区政府第23次区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制定出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意见和运行考核办法,按照“户集、村收、乡运、区处理”的工作思路,实行区、乡(开发区)、村三位一体、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管理网络,并建立了城乡垃圾处理清运工作长效机制,从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入手,强化督查考核。同时,遵循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和适度超前性原则,按照人口密度建设环卫设施,配足专业运输车辆,确保生活垃圾清运所需。与此同时,各乡、开发区、街道把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扎实有效地推进该项工作的落实。一年来,全区乡村托管率达到98%以上,形成了“全方位、无盲区、全覆盖”大环卫格局,破解了“垃圾围村”难题,迎来春色满人间。
(宜昌西陵区政协 潘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