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条流通跨越两市(咸宁—武汉)的水渠,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后,以崭新的容颜呈现在我们面前,圆了灌区近5万农民的灌溉梦。让人为之欣喜,为之振奋。这是武汉江夏区政协继打造谭鑫培文化产业园之后参政议政的又一次重拳。
整修后的阳武一干渠,灌溉范围涉及39个行政村,315个自然湾,1.2万户,近5万人,受益面积10余万亩。从外观上看,渠道用了近10厘米厚预制六棱块护坡设计,既能减少输水损失,又能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上部还用草皮护坡,防止水土流失,确保生态;在斗门的设计上,采用小型分水闸控制,设置用水计量装置,便于工程运行管理,看后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现在正值用水时节,从灌区沿岸农户忙碌且充满笑容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的农业梦和家庭梦将更加自信。这是武汉江夏区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对《修整和硬化阳武一干渠南部乡镇渠道的建议案(第一号)》进行视察和验收时的动人场面。
这条渠,简称阳武干渠,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原武昌县委举全县之力修建的著名的阳(新)武(昌)干渠,是从原湖北咸宁地区的阳新县王英水库向武昌县跨流域的输水渠道,全长39公里,可灌溉江夏区南部3个乡镇、共计10万亩农作物面积,是江夏区南部乡镇的水利命脉工程,史称“阳武干渠”,也曾被誉为“鄂南第一渠”。
江夏位于武汉的南大门,是老“农业大县”,阳武干渠对本地区的农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阳武干渠的历史上,有过多次成功的调水记录,为全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调水记录是2008年和2011年。从2011年的情况来看,是江夏人民铭记最深的一年。全区遭遇了六十年一遇的特大旱情,早稻插播出现困难,又是从咸宁的王英水库引水,通过阳武干渠沿线输入,解决了我区近10万亩农田的用水问题,阳武干渠已成为江夏社会经济生活不可缺少的水利支撑。
历经四十多年的流程,阳武干渠已从青年步入了中年。再加上年久失修、内渠道淤塞、流失大,成本高,而且效果不比当年,沿渠3个乡镇、39年行政村、8万农民(含农企)的生产用水再次成为难题。然而,几十年的滋养和灌溉,它的历史功绩和历史使命不能终结,农民、农企、农业对它的依赖和信用无法中断,农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它。
2011年,这条曾经为江夏农业立下汗马功劳的水渠,再一次牵动着有着润泽之恩的全江夏人民的心,武汉江夏区政协密切关注这一社会热点,通过多次调研和取证,拿出了一份“关于修整和硬化阳武干渠南部乡镇渠道的建议”。11月,在武汉江夏区政协四届一次全会上通过了《关于修整和硬化阳武干渠南部乡镇渠道的建议案(第1号)》。
2012年春节刚过,区政府就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了区政协提案办理专题工作会议,把此项农田水利的建议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来抓,作为今年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落实。江夏区政府的高度关注,以及联合九部门共同打造,这一架式,给这条史称“江夏农业命脉”的水渠又增添了几分神奇色彩。
以分管区长任组长、区水务局等区直九部门担任成员的领导小组,以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政府[2012]51号文下发通知,转发区政协四届一次会议1号建议案办理工作方案,明确了区直九部门的工作分工和具体职责,出台已治理渠道管护制度,并列出了时间安排表。通过下发《告农民群众的一封信》,上门结对等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众耐心解释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据悉,工程一期投资达6600万元,预计总投资近亿元。目前,建议案办理工作已接近尾声,5月份通水,年底全线贯通。工程共疏通、护砌阳武——干渠江夏段渠道39公里,配套相关渠系建筑物120处,并对21.5公里支渠进行综合治理,同时开辟阳武总干渠的延伸工程。据湖北省王英水库管理局负责人介绍,整修后的阳武干渠,不仅标准高,实用性强,而且美观坚固,可大大提高渠系水利用率。灌溉面积将大大超过过去的10万亩,灌溉能力更强,可更加快捷、高效地运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更好地服务于江夏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武汉江夏区政协 赵卉琴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