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宜城市新一届政协把发挥委员主体作用作为做好政协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在委员管理上作了一系列的探索。2012年调整委员19名,其中13名是因工作变动和工作需要调整,6名是因履职考核靠后而调整。通过这一措施,强化了委员队伍建设,很好地推进了政协工作。
一、完善制度和加强考核是强化委员管理的基础
1、建立长效机制。一是我们提请市委转发了《市政协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协委员管理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委员履职考核机制、委员进退机制和保障服务机制,进一步加强了委员管理和履职考核的组织实施。二是配套出台了《关于政协委员履职的考核办法(试行)》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协联络处和委员活动组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委员以联络处、活动组为单位参加活动,要求联络处、活动组规范开展活动。三是进一步细化、量化了委员履职考核的对象、内容、方法、程序、奖惩措施及结果运用,建立了委员管理的长效机制。四是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协委员的工作、学习和参加活动情况,我市政协注重抓好委员管理工作,建立了委员电子信息档案,详实收录了委员个人基本情况;建立健全了政协委员工作档案,一人一档,一年一卡,及时记载委员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情况、提案撰写情况、参加政协会议和活动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2、量化年度考核。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年度工作要点,印发了《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研究室、联络处和委员活动组工作量化管理考评内容及评分标准》,年初量化考核任务,年底进行考核。11月中旬,我市政协组建考核专班,由5名副主席分别带队,对各联络处、活动组、专委会及政协委员履职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实打实地按照各处(组)开展的活动,撰写的提案和社情民意以及活动档案记录、委员之家建设等工作,量化打分。同时,在考核中我们注重“三结合”,即委员个人述职与联络处、活动组内委员互评相结合,委员在联络处、活动组内部考核与机关综合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确保了考核全面科学。
二、科学运用管理信息和考核结果是强化委员管理的关键
1、根据管理信息调整委员。宜城市政协对委员个人信息和履职情况都建立了档案,每月更新一次。根据委员的工作变动、居住地变动、健康原因、个人意愿等情况,我们及时征求委员所在单位及联络处、活动组意见,协调统战部门半年对委员进行一次微调,这种调整达13人。
2、依据考核结果奖励和调整委员。依照《政协宜城市委员会关于政协委员履职的考核办法(试行)》的规定,委员工作委员会根据委员履职考核结果,把考核得分前30名的委员提交主席会议讨论,从中选定20名优秀委员,以市委、市政府、市政协文件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考核得分后10名的委员,提交主席会议讨论,对违法违纪、无故不参加活动、履职能力较弱的6名委员进行了劝退处理,其余进行诫勉谈话。
三、客观公正和友情操作是强化委员管理的保证
1、公开公平公正。年底,根据考核组收集的情况,结合研究室、提案委和学习文史委等平时掌握的委员撰写信息、提案、收集文史资料等单项工作进行核查评分。认定后,由委员工作委员会综合考核得分,形成考核意见和结果。考核结果进行公示,反馈给各联络处、活动组和每位委员,没有异议后,以政协办公室的文件通报到组到人。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制定考核方案前充分征求各联络处、活动组以及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在考核过程中注重与联络处、活动组、专委会的协商和沟通,确保考核依据准确;在印发通报文件前,先进行公示,把每位委员的考核结果反馈给本人确认,确保了考核结果公开公正。
2、实施友情操作。根据考核结果,对排名靠后的委员,我们在“三征求”(即:征求委员本人意见,联络处主任、活动组组长意见,分管主席意见)的基础上,再提交主席会议讨论。对予以劝退的委员,主席会议也安排办公室和统战部一起,与委员本人和所在单位进行沟通解释,保证和谐顺利地调整到位。
(宜城市政协 沈太保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