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市政协赴夷陵区学习考察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经验
根据枝江市政协2013年工作安排,该市将于4月份召开市政协常委会,围绕推进集镇规划建设管理进行专题协商。为了更好的为推进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建言献策,3月8日,市政协副主席杨玉娥带队,组织市政协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专题调研组成员赴夷陵区进行了考察学习。
考察组一行在夷陵区政协副主席简晓玲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龙泉镇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情况和生物产业园、职教园、稻花香科技包装工业园的规划建设情况。随后,考察组一行在龙泉镇召开座谈会,与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交流。在座谈会上,夷陵区住建局、规划分局和龙泉镇的负责同志向考察组详细介绍了夷陵区和龙泉镇在集镇规划建设管 、理方面的做法。考察组一行认为,夷陵区在坚持四化同步、打造城乡统筹示范镇,实施城乡规划全覆盖,推进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垃圾清运处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借鉴。考察组将在吸取夷陵区有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提请市政协常委会审议后,专报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枝江市政协 方华松 李红明 供稿)
△枝江市政协文史委委员编写的远安文史资料出版
枝江市政协文史委委员、枝江市一中语文特级教师周德富老师应远安县政协约请编写的《远安文史资料》(第十九辑)——《〈沮江随笔〉注译》,前不久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这是宜昌文史资料继《杨守敬学术年谱》等书之后的又一力作。
《沮江随笔》是清人朱锡绶咸丰七年在远安任县令时所写的一本笔记小品,主要是写他在远安的所见所闻。它不仅是极美的文学作品,能给人美的享受,而且是“史志书”,是“方舆书”,能让人清晰地看到远安的过去。这样详细记载一个地方的历史源流、传说故事、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山川河流、洞穴山寨、奇石珍宝、地方特产的古代笔记小品,不要说在远安,在宜昌,甚至在更大的范围,也不可多得。著名作家周作人先生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内容与文笔均佳,可为此类笔记中之佳作”。
遗憾的是这本书自1890年以后再未刊印,现在仅有中国国家图书馆等极少数图书馆有清代刻本。因此不要说一般读者,就是很多研究者也很难看到,一直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现在出版的《〈沮江随笔〉注译》不仅对《沮江随笔》原刻本进行了繁简转换,断句标点,注释翻译,非常方便一般读者阅读;而且还在一些篇目后加上了附录,作了简要评点,对相关专业人员的研究也非常有帮助。这些“附录”,有的是朱锡绶在相关文中提到的诗或文,朱文中往往只提到篇名或其中的一两个句子,附录便将相关诗或文的全文附上,便于读者对其有完整了解;有的是与朱锡绶的相关文章所写内容相同的作品,比如写同一个岩洞、同一寺庙,或同一人物的其他人的作品,便于读者据此对相关景物、相关人事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这些附录的来源,有的是周老师从古代《远安县志》《夷陵州志》《荆州府志》和远安周边县市的古县志上找来,有的是周老师从市面上早已绝迹的古代文人诗文作品集中淘来,有的是周老师从民间收藏者手中得来。不少资料十分难得,有的甚至是以往从未对外公布的史料,十分珍贵。比如,沈起凤叙述詹应甲与姚磬儿事迹的《谐铎•死嫁》,还有“卧云洞”三字的题写者元代“中书省右丞”史杠的墓志,还有周柳溪、王永彬、罗应簸三人的书法真迹等,都是极有价值的。
《〈沮江随笔〉注译》原文约3万字,注释、译文、史料链接等约19万字,插图54幅,正式出版的《〈沮江随笔〉注译》堪称远安的一张漂亮的历史文化名片,堪称宜昌文史资料中的又一力作。(枝江市政协文史委 罗红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