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县政协

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  建设和谐富裕新农村

2014-09-16 01:45:03  
字体大小:【

 

    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消除贫困。贫困地区人民收入水平低,生产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贫困地区,应以扶贫开发工作为抓手,立足山区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努力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化带动模式,促进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加。贫困地区最大的实际是经济发展不够,贫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业效益低下。贫困地区必须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思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走产业化经营之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一是选准产业,建好基地。确立主导产业要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突出特色,选择市场容量大、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作为开发重点。充分利用家庭经营的积极性,走以专业户带专业村、专业村带专业乡镇建设产业基地的路子,做到布局区域化、产业特色化、生产标准化。二是培育龙头,搞好加工。“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和核心。贫困地区要积极走出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产品开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综合运用税收、信贷、财政扶持等手段,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建立组织,完善机制。积极引导和扶持贫困地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合作模式,带领农民闯市场,提高竞争能力。

    二、探索建立基础设施拉动模式,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贫困地区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差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通讯难等方面。贫困地区应按照打基础、建平台、管长远的工作思路,以项目为载体,整合资源,切实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破除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一是加强公益设施建设。贫困地区要抢抓新农村建设机遇,加大基础建设项目申报争取力度,将有关项目资金统筹使用,重点用于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确保贫困村通水泥路、组通砂石路;人平达到0.8亩当家地;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还林还特还草、荒山绿化、生态良好;村村通电视电话、电视电话入户率达到80%以上;村有卫生室和文体场所。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二是抓好村容村貌整治。按照新农村的要求,实施村庄规划和村容整治,着力解决脏乱差问题。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节约资源、方便管理”的原则,以村为责任单位,对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以及村镇建设等进行科学设计、统筹规划,因势利导地引导群众大力开展义务植树,美化村庄环境。三是推进户用工程建设。以建沼气池为重点,实施改栏、改厕、改水,着力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和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问题。大力推广“畜—沼—果(菜)”生态庭园经济模式,力争80%以上的农户达到户平一口沼气池,用上安全饮用水,栏圈、厕所环境得到改善,庭园环境得到绿化、美化、亮化。

    三、探索建立小额信贷启动模式,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资金是发展的启动力量。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着资金缺乏的难题。从实践来看,小额信贷模式具有覆盖面大、资金周转快、扶贫效果好的特点,是一种有效的扶贫到户形式,为贫困农户提供了一个发展机会,为金融服务“三农”拓展了新的领域,为扶贫开发探索了新的路子。贫困地区必须充分利用政策机遇,切实抓好扶贫到户贴息贷款工作,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一是瞄准对象,把握用途。享受小额贴息贷款政策的主要对象就是扶贫工作的“两类”人口。由贫困农户根据自身条件选定发展项目,确定所需资金,提出贷款申请,经村民代表互评,村委会评审,信用社根据评审情况投放贷款,确保底子清、对象明、发放准。扶贫到户贴息贷款只能用于扶持农业生产发展,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不能用于非生产性项目。二是严格程序,规范管理。切实抓好贷前摸底调查、贷中严格审查、贷后反复核查三个重要环节,严格执行贷款基准利率,杜绝人情贷款、套取贷款等违规操作行为,防止转移资金用途,确保程序规范,客观公正,专款专用。三是加大投入,提高效益。在积极争取上级政策的同时,地方财政要不断加大贴息资金投入,金融部门要解放思想,依据财政贴息资金数量,适当增加扶贫小额贷款投放指标,努力满足贫困群众的需求,让小额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四、探索建立劳务输出促动模式,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现代反贫困理论认为,贫困农户的贫困,不仅表现为物质资本稀缺,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匮乏;在大面积解决温饱之后,素质贫困、能力贫困是贫困户脱贫的最大障碍。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丰富,但受区位交通、信息等条件制约,劳力素质普遍较低。贫困地区必须抢抓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历史机遇,加强劳务输出工作,促进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脱贫。一是拓宽输出渠道。一方面要通过网络信息、电话咨询、实地考察等途径,加强同外界联系,积极开拓西部和国外劳务市场,打破贫困地区劳动力主要向沿海地区输出的单一渠道,扩大就业和增收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和非农产业发展,鼓励农民就近进工厂、进市场、务工经商,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在本地就业。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温暖工程”、“技能培训计划”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和优势教育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努力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在培训中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系统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素质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一般技术层次培训与高技术层次培训相结合,实现培训层次化、实用化。三是健全组织网络。将劳务中介组织由县乡向村组延伸,在村组建立乡村劳务输出联系点,形成网络健全、上下联动的劳务中介体系。在劳务输入地设立办事处,与当地政府、企业和劳动部门建立良好的劳务协作关系,建设好劳务输出基地。培育和规范民办劳务中介机构,促进劳务输出有序进行。四是完善配套服务。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积极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切实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流转、子女监护以及教育等问题,解除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出台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推动贫困地区发展。

    五、探索建立移民搬迁扶贫模式,从根本上消除贫困问题。少数贫困地区地处偏远,山高路狭,自然环境恶劣,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只有采取异地移民搬迁,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减轻生态压力,降低扶贫成本,促进贫困县经济的均衡发展。新形势下,贫困地区要继续实施好搬迁移民扶贫工程,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调查摸底,锁定搬迁对象。要深入村组农户,深入开展调查摸底,锁定搬迁对象,详细掌握农户家庭经济状况和迁移愿望,因地制宜推行集中安置、梯度搬迁、插花安置和外迁安置四种模式。二是科学规划,避免无序建设。要将移民搬迁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综合考虑交通、水源、土地等自然条件,对集中安置的居民点进行科学合理规划,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解决农户基本生产资料,真正做到搬迁一户、稳定一户、脱贫一户。三是部门支持,降低搬迁成本。移民工程涉及到土地、林业、财税、公安等多个部门,移民户在房屋迁建过程中,涉及到宅基地审批、房屋建设规划、建筑用材、房产证办理等手续和费用,相关部门要给予优惠和减免,同时将扶贫搬迁、高速公路拆迁补偿、农村危房改造等有关项目资金统筹使用,适当提高搬迁户建房补助标准,降低移民搬迁成本,使移民户搬得顺心,建得省心,住得安心。四是关注民生,搞好后续工作。由于贫困农户大多信息闭塞,思想观念落后,对先进适用技术知识掌握能力较差,迁移到大村大镇后,一时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脱贫致富需要一个过程。要密切关注搬迁移民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及时提供帮助,对部分村民“扶上马,送一程”,通过采用“科技扶贫”、“文化扶贫”等方式,搞好观念引导、科技教育、技能培训,为迁移农户脱贫致富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十堰市政协信息宣传科  江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