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帮我们挖塘清淤,真是办了件大好事啊!”日前,枝江市董市镇桂花村三组村民易进友指着一口新修的堰塘,高兴地对笔者说,市里工作队出资5万元,帮他和另外3户整修了这口公用的当家堰,让他们再也不用为近40亩农田用水发愁了。易进友谈及的这件大好事,应归功于该市采纳政协建议,开展堰塘整治取得的可喜成绩。
2011年,枝江市政协调研发现,农村堰塘多年来缺乏整治,大多成了“碟子堰”、“筛子堰”,严重影响农业灌溉用水,为此提出“整治堰塘,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等建议。市委、市政府对此给予高度重视,从去年11底开始,组织198个工作队进村入组,开展“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主题实践活动。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完成全市近2万口堰塘整治任务。到今年3月底止,全市共筹集2100万元资金,新挖和整修堰塘1600多口。
近年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护,一直是枝江市政协的履职重点。2009年,针对大部分渠道淤塞损毁、排灌不畅,旱涝灾害时有发生的现状,市政协以提案、社情民意等形式,呼吁“举全力之力,开展渠道清淤整治,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市委、市政府积极作出回应,当年启动全市“渠道畅通工程”。截至2011年底,3年累计投资3.97亿元,硬化主干渠180公里,开挖、疏浚、维修排灌渠道1526公里,新建和维修各类水利设施1356处,新建末级渠系U型槽658公里,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5万亩。2010年,市政协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设施管护上。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结合落实政协专题协商建议,全面推行“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制定实施《枝江市农业排灌渠道管理办法》,从而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堰塘、渠道、泵站等水利设施建管主体不明、维修管护不力的老大难问题。
短短几年时间,在市政协的持续关注和推动下,枝江市“小农水”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目前已基本形成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生态环保的农田水利体系,并被纳入全国“小农水”建设示范县(市)。
(枝江市政协 贺必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