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六月间油菜成熟,也到了农村土榨房的飘香时节。江夏区政协委员心系农民,积极建言,使传统的农村“榨坊油”越来越受市民青睐。
江夏区政协委员认为,越来越多的市民爱“土”不爱“洋”,主要是看中传统工艺,“榨坊油”由当年新油菜榨成,未经特殊处理,香味较浓。江夏区法泗镇采纳政协委员的建议,推出“榨油农家乐”吸引市民参与,使榨油既是体力活,还有技巧和趣味。
在江夏区法泗镇老街上,有着近60年历史的法泗村老榨房,100多平方米的法泗镇老榨坊内,没有现代化的设备,沿袭传统工艺的特色。老法榨油一般要经过油菜籽风干、炒熟、粉碎、热蒸、铁箍做饼、压榨等6个环节,每个环节需劳力1B2人,两三个小时才能出油。这种传统工艺榨出的油,用了2次火,被称作“老火菜油”,虽然繁琐且出油率不高,但生产出来的菜油红中透亮,香味浓厚,售价每斤6元,供不应求。端午节前,就有不少市民托人下乡采购。节日期间,周边回乡探亲的市民也会来此顺带“榨坊油”。
据介绍,今年开榨半月来,已经加工菜籽近5万斤。
(武汉市江夏区政协 涂亚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