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县政协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言献策
2014-09-16 01:34:06
在阳新县政协八届二十次常委会上,围绕转变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这一议政课题,常委们建真言,献良策,受到了与会县委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十一五”期间,阳新县农业在各级惠农强农政策的推动下,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全县传统农业转型迈出可喜步伐。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总量增加;农业特色基地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是,“十一五”期间,全县农业也存在诸多问题,农业发展受制约。主要表现在现代农业基础不强,特色不明显,产业化基地无特色,规模小,品种多,没有市场吸引力;农业投入不够,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科技人才严重缺乏,科技体系不健全,人才出现断层,后备力量明显不足;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难以防御市场风险;基础设施落后,农业装备水平不高等问题。
常委们认为,面向“十二五”,应该倍加珍惜国家扶持农业的难得机遇,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工作,把农业大县建设成为经济强县。为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1、抓住现代农业的时代脉博,转变观念谋发展。当前,农业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联系密切,农业的发展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而需要站在市场角度,着眼农业增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统筹城乡发展,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上下大功夫,依托资源优势,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优化发展农业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
2、抓好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促发展。在种植业方面,做大做强水稻、油菜产业,稳定玉米,按照现代标准施肥、施药,推进标准化生产。在畜牧方面,重点培植生猪养殖小区,家禽养殖小区,山羊养殖小区,肉牛养殖小区,按照科学福利养殖模式,严格控制人工饲料、化学添加剂的使用。在水产方面,完善三大基地,以大王、太子、韦源口、黄双口为基地,发展小龙虾野生寄养。在林业方面,大力打造油茶生产基地,意杨基地,南把竹基地。
3、加大科技投入,转变传统增长为科技推动增长。进一步健全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县、镇、村三级科技推广网络。积极引进人才,实力型专业人才占农业系统总人数的比重由2%提高到15%,提高科技人才待遇,解决科技战线职能弱,技术力量小的问题,合理配置科技人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得。加大科技投入,按中央1号文件精神,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通过财政投入,建设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增加特产事业、农机科技推广经费。
4、抓好招商引资,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发展。立足本土的,壮大现有的,引进外来的。做大做强长丰米业、富川油脂、远东麻业、枫林劲酒等龙头企业。抓住中粮集团的投资机遇,做好三大现代化养猪基地建设。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引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等生产要素,引进中粮集团在阳新开设城镇银行,为油茶生产融资。促成中粮集团、农民、村组共同入股,按比例分红,发展油茶产业。鼓励农村能人、种养大户和民营企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利用楠把竹资源丰富优势,引进竹纤维加工企业,开发生态环保纺织品;利用水产优势,引进和筹建水产品加工企业。
5、抓好农业生产各种社会服务,化解市场风险保发展。大力发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扶持、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增强农业与市场,与企业的联系,以社会服务组织为依托,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建立农户+基地+企业的利益共亨和风险其担关系,维护农产品市场合法有序竞争。同时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素质,增强农民诚信意识合法律意识,确保企业、农户双方重合同守信用。
6、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现代农业装备促发展。要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到“十二五”末,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50%提升到70%。完善土地整理项目,把沟、渠、路配套纳入建设要求,重点做好机耕路的建设,做到机械能下水田,进一步提高机耕率,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基础条件。加快小水利基础建设,科学建设、维护小型库坝,更新低效能机泵站,提高农田灌溉、排涝能力。
(阳新县政协 刘会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