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提案工作

百姓防灾系心田

2014-09-15 23:53:54  
字体大小:【


刘立成   朱慧文

     2006年5月9日。武汉。湖北省防汛工作会议。湖北省政府副省长刘友凡高度评价:“利用手机短信开展防汛减灾服务,及时发布突发性灾害天气警报信息,定时定点向社会公众或特定人群、单位发布预警信息,是省气象局开展的一项公共服务,收到良好效果,要总结经验,完善办法,形成机制,发挥巨大作用”。

    省领导的称赞,是对全省气象干部职工致力于气象灾害预警工作的肯定和鞭策。其中,也有对湖北省政协委员、正研究员级高工、原省气象局局长刘志澄的肯定。刘志澄多次深入灾区,反复与气象专家研究,提出了《关于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工作的建议》的提案,这件提案在推动全省气象灾害防御,促进湖北防灾抗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痛定思痛

     2005年8月14日至21日,鄂西北十堰市持续遭遇强降雨袭击,截至22日全市平均降水量189.0毫米,是历史同期平均降水量的5倍;房县280毫米,是历史同期6.7倍;房县大木水文站10天的累计雨量为401.7毫米,更为历史罕见。这是十堰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累计雨量最大的一次暴雨过程。历史往往惊人相似:记忆犹新的“75·8”特大暴雨,也是台风登陆造成暴雨,降水也有近400毫米,降雨最多的地方也是在丹江口、房县和竹山县一带。那次暴雨,十堰地区共死亡248人,冲毁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33座,冲毁大小堰塘2900座。而此次暴雨,十堰市因灾死亡28人,失踪7人……

    2005年的夏天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季节,但是对于所有经历过那个夏天,在鄂西北与洪水、冰雹、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大型气象、地质灾害鏖战的人,却难以忘怀。2005年长江中下游进入汛期以后,尤其是7-8月份,地处鄂西北的襄樊市、十堰市接二连三的遭受到暴雨的袭击,除系统性强降水外,还多次出现当地人称为“砣子雨”的局地性大暴雨。两市降水异常偏多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直接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不仅如此,十堰市还出现强对流天气,丹江口市盛夏突降冰雹,襄樊市、保康县发生92起较大地质灾害,房县166条河流洪水暴涨……这些自然灾害导致了可怕的后果:成批的房屋倒塌、数千亩良田淹没、大量的公共设施被毁、一些人员伤亡,并且导致公路、铁路、供电和通信一度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身为湖北省政协委员的刘志澄深切感受到自然灾害尤其是气象灾害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深感到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责任巨大。怀着为湖北省发展经济、保障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崇高使命,他带着两名助手来到了鄂西北。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虽然及时而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和各级领导的正确决策已经将洪水、地质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但洪水刚刚肆虐过的鄂西北灾区仍是一片惨烈:洪水中漂浮着牲畜、家禽的尸体,静悄悄的村庄只剩断瓦残垣,土壤肥沃的良田里只在水浅的地方隐隐显出即将成熟的青黄而饱满的稻穗尖。

    眼前的这一切使刘志澄受到了极大震撼。1998、1999年的大洪水和2000、2001年的大旱灾,他都亲身经历,但那是全长江流域和湖北全省的灾害,容易引起全体民众的高度关注。而鄂西北素以旱包子著称,暴雨灾害尤其是突发性、局地性暴雨往往容易为人忽视。

    如何总结鄂西北气象灾害预警防范工作的经验教训,为全省抗灾气象服务工作提供借鉴?刘志澄和助手们决定深入鄂西北各县市,进行详细调研。为了不遗漏当时各种气象、地质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获得第一手的完整资料,他们白天奔走于受灾现场和气象站点,晚上回来还要整理核对归类搜集来的各种信息。有时候道路因洪水破坏不能通行,他们就冒着雷雨踏着泥泞小路步行去目的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奔波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了2005年襄樊、十堰等地汛期气象服务情况的实地调查资料。他写就的《2005年鄂西北汛期气象服务中的问题和思考》一文,先后在《气象内参》和《湖北气象》2006年第一期上刊登。文章分析了汛期气象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四点对策,包括树立正确的防汛工作指导思想、做好局地中小尺度甚至微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工作、改善灾害信息传递形式、加快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系统建设。

奋笔疾书

    解剖麻雀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推动整体工作。鄂西北的个案让刘志澄思想走得更远: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而诸如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人为灾害也对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威胁。天灾、人祸无疑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因此,防灾减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础性工程。作为一名在气象战线上奋斗多年的政协委员,他在认真地思考:全省灾害防御究竟如何用好气象预警信息?从全省来看,究竟怎样加强灾害预警工作?他想得更多的是在防御大范围气象灾害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应对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突发性、局地性气象灾害?如何在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前更快地做好精准的预报并及时地开展服务?如何将灾害性天气的防御体系尤其是应急系统建立完善,把灾害天气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为整个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使命感,推动他继续深入思考。他组织一批资深气象专家紧密结合湖北实际,对全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作系统研究。2005年9月25日,他安排湖北省气象学会专家郑启松、刘敏在全面研究湖北省近10多年气象灾害历史基础上,以专家建议方式向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加强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建议》。建议在制定我省“十一五”规划中,把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纳入全省防御系统的建设;气象、水利、国土等多部门合作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化灾害区划图,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报精确度;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只有快速准确地分发到社会各界,并得到有效应用,才能更好地取得防灾减灾效益,建议政府加强包括气象灾害在内的全省灾害防御系统建设,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调的灾害预警管理机制,加强灾害预警和防御的综合立法,提高全民灾害防御意识。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2006年1月15日,刘志澄在湖北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期间,奋笔疾书,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工作的建议》的提案。

    刘志澄在提案中分析了湖北的省情和防灾减灾的现状,强调加强自然灾害的预警工作和应急管理是当前迫在眉睫的大事。首先,刘志澄针对当前国内国际的重大自然灾害进行认真分析,认为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较大的相关性,所以需要对气象监测信息、水文监测信息、地质监测信息、环境监测信息等进行整合。建议政府牵头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自然灾害的预警水平。其次,面对电子媒体的普及要广泛利用各类媒体,做好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刘志澄认为让公众在第一时间知晓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对于减轻灾害损失、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他还指出我国目前能够接受气象信息的手机用户有3100万,而我省只有50万,建议政府应做好手机发布灾害预警有关协调工作。最后,建议加快制定灾害预警和应急系统的管理法规,将灾害预警和应急管理纳入法制轨道,理顺防灾减灾相关部门关系,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体现科学防灾、综合减灾和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思想。

初见成效

    这件提案受到了湖北省政府的重视。2006年7月31日,承办提案的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向刘志澄委员作了答复。答复开门见山,评价极高:“您提出的加强灾害预警工作的建议很好,对于我们防灾减灾,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很有帮助,也是目前我省正在重点考虑及着手解决的问题。”复函还提出了具体的落实办法。

    一是湖北省应急平台建设已纳入电子政务建设的五大系列之一,将依托政务资源网与专项业务网,整合公安、卫生、人防、防汛等专业信息系统资源,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指挥网,并逐步推进“110”、“119”、“122”三台合一。全省将在2007年前完成应急指挥场所和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初步完成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自然灾害预警水平。

    二是《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规定预警级别及发布形式,以保证在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预警公告以后,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发生地的所有单位及时向广大群众传递预警信息。此外,省气象局与湖北移动公司、湖北联通公司及省电信公司合作,初步建立了“湖北公众气象灾害预警短信信息服务系统”。

    三是“一案三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近年来,湖北省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应急管理的制度建设,除编制《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各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外,还准备制定应急管理的相关法规和制度。

    2006年,省政府成立了应急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3个专项应急预案,责成有关部门着手制定《“十一五”期间全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各有关部门正围绕“夯实基础、完善网络、细化方案、健全制度”的目标和任务,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工作。2007年1月10日,在省政协九届二十六次常委会上,省政府秘书长段轮一在作《关于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以来提案办理工作情况的通报》时说:科学发展观要求政府着重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刘志澄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工作的建议》的提案,对省政府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很有帮助。

    虽然《关于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工作的建议》的提案,在实践中受到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刘志澄委员并未就此停步。他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因此,他表示今后要进一步认识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的关系,认识防灾减灾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把握抗御自然灾害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的内在必然联系,时刻把百姓防灾减灾放在心上,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关注防灾减灾工作。目前,刘志澄正在深入调研,着手起草一件新的提案,力争更好地为加强自然灾害防御工作建言献策。
(撰稿人::湖北省气象影视中心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