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文化产业,文化与科技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当青铜器纹饰被算法解析、楚辞韵律被数据重构、非遗技艺被智能技术赋能,一场以科技赋能为驱动的文化生产方式革命正在荆楚大地悄然发生。
湖北是文化资源大省和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但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文化资源数字化、丰富科技应用场景、完善产业链条、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亟待加强。我们要把握数字时代新机遇,以科技创新激活荆楚文化基因密码,构建文化、科技、金融、人才融合发展体系,推动湖北文化产业实现从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跨越式发展,为支点建设贡献力量。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论述后,我深刻认识到,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为此,谈几点体会与建议。
深化协同创新,促进文化交流合作。统筹发改、文旅、科技、经信等部门资源,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建设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国家级示范基地建设,做强做大光谷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支持襄阳唐城、十堰武当等创建文化创新示范区。设立一批文化技术中试基地、文化科技体验中心、智能文化装备制造中心等,形成产业链协同。举办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大会,也可借助中国文化博览会展现荆楚成果,加强交流与合作。
强化技术应用,加强文化资源转化。加大对文化科技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发挥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光影交互服务技术实验室等国家实验室以及省级实验室的技术开发优势,瞄准文化数字化、智能化、装配化前沿方向,抢占技术制高点。搭建文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测试验证、成果转化等服务,加速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推广。鼓励企业开展文化科技应用创新试点,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文化科技融合项目和产品。整合博物馆、旅游景区、非遗传承人等各类场景资源,形成技术创新生态链。
培育领军企业,壮大产业创新主体。加大对文化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项目补助、贷款贴息、成果奖励等政策,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大的龙头企业。支持中小微文化科技企业发展,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融资对接、市场推广等服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鼓励文化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利用技术突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到文化展示、剧场演艺、智慧旅游、智慧文体等场景中去。
完善要素支撑,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出台支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行动计划,列出省级重点发展项目,制定相关政策。推动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开设文化科技融合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立文化和科技的交叉学科,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文化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打造一批荆楚文化“数字工匠”。实施数字文化英才计划,引进国内外高端文化科技人才和团队来湖北创新创业,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设立政府引导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产业基金,推进金融机构设立专项贷款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荆楚文化科技创新项目,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作者系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市国资委专职外部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