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身建设 >书香政协

【精选书评】《习近平在厦门》教给青年人哪些成长要诀

2020-07-22 15:22: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中央党校科研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  
字体大小:【

青年正处在人生道路的开端,前进途中不可能一马平川,总有高山急流或风雨雷电,带着一份“自找苦吃”的心态砥砺前行,苦也就不那么苦,甜起来却格外甜。


1985年6月,刚满32岁的青年习近平从冀中平原农业县河北正定,来到东南沿海特区城市厦门,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一线前沿的奋斗与历练。在近期出版的《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那些曾经与习近平同志共事或交往过的亲历者以口述回忆的形式,为读者真实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总书记青年时代的胸怀、格局与担当。新时代青年可以从中读出哪些成长要诀呢?


要诀一:立志做大事

在《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据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时的同事回忆,在1985年11月市委常委的组织生活会上,参会人员各自谈了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习近平同志的发言给大家留下很深印象,他说:“我来厦门工作,用孙中山先生‘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来勉励自己,地位变了,作风不能变。”心怀梦想,脚踏实地,为厦门发展做“大事”,是习近平同志到任厦门时的一份初心。他立志要做的“大事”,不仅包括那些把脉改革发展大势、擘画宏观工作思路的“高大上”的事,也包括抓金融体制改革、大力整治筼筜湖水质的难事,关心教育事业发展、帮助以军营村为代表的落后村镇精准脱贫等一件件关乎民生的贴心事。从习近平同志当年这些施政作为中,青年人可以深切领悟到:立志是一切工作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即便我们暂时处于平凡岗位,或许还不曾遇到急难险重,但仍然要始终怀着一份“士不可不弘毅”的担当精神,立足本职,埋头苦干,胸怀长远抱负,从点滴做起,把小事当大事干,把小事干成大事,用一流业绩成就精彩人生。


要诀二:“自找苦吃”

习近平同志一直非常关心青年成长,《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的一位受访者张宏樑当年是厦门大学的一名学生,访谈期间他就多次提到:“年轻人就应该要求进步,积极入团入党,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自己。”习近平同志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要多接触社会,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自找苦吃、为老百姓做事”作为一种信念,凭借这种信念,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跨过“五关”,懂得农民群众的疾苦和心愿,让思想更加靠近老百姓;之所以离开北京去正定,他的考虑是:“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他在正定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县里每个村落,扎实细致地了解县情、发现问题、收集民意;他在厦门主动请缨分管“三农”工作,切实提出要做好“内引外联”,充分借助各方力量推动贫困地区发展……“自找苦吃”对于他而言,是成长路径,是人生信条,是深深扎根大地之后的成熟与绽放。“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青年正处在人生道路的开端,前进途中不可能一马平川,总有高山急流或风雨雷电,带着一份“自找苦吃”的心态砥砺前行,苦也就不那么苦,甜起来却格外甜。青年人只要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份不断攻坚克难的心态,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就一定能收获阳光,无愧于青春。


要诀三:为事业发展计长远

《习近平在厦门》一书的字里行间,始终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无论是当年与习近平同志共事过的班子成员还是工作人员,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厦门工作期间能干、肯干、善干、实干,从不为个人计得失,只为事业发展计长远。当年,他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当地实际谋划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的发展战略,毫不松手地抓当时很多人认为“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心甘情愿做铺就未来发展的基石。他说,作为领导者,就要“着眼于长远,甘做铺垫之事,甘抓未成之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画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这些话语,都应成为今天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的重要参照。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才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打开人生”的正确方式。红旗渠不是一天挖成通渠的,塞罕坝不是一天变成绿洲的,伟大的事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一棒接着一棒不断努力和奋斗,每一个人都为“功成”作出奉献,每个人也都因为奉献而升华了“小我”,最终成就“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