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文史

沙市的满族

2014-09-15 21:47:17  
字体大小:【

    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满族的祖先长期居住在长白山东北麓和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传说在尧舜时代,满族就和中原王朝建立了联系。据文献记载,满族在周代称为肃慎,战国以后称挹娄,北朝和隋唐称为勿吉和靺鞨,宋辽以后称女真和女直。16世纪后半叶和17世纪初,满族杰出的政治家努尔哈赤完成了统一女真的大业,1635年11月23日由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定族名为满洲族,翌年改后金国,号大清。清王朝从1644年5月入关,统治中国后,经过康、雍、乾三代的努力,奠定和巩固了我国辽阔的疆域。

    满族人口,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约有429.9万人,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中居第六位。其中约有200万人居住在辽宁省,其余的分布在全国各地。

    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湖北省的满族人口为7735人。沙市的满族人口为2074人。据我们在沙市实地调查,远远不止此数。这主要是旧中国民族压迫政策所造成,不少满族人为了免受歧视,而改填为汉族;另一方面是因满汉杂居,语言、习俗相同,辛亥革命后,满汉通婚者日多,所生子女亦多填为汉族;也还有少数满族人在人口普查时外出,而由别人代填误写为汉族。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满族进入湖北。这时三藩平定,清廷为了统治、巩固中南地区的需要,特在荆州设立驻防八旗官兵7042名(连同官兵眷属2万余人,其中蒙古族约占四分之一),藉以收拱卫京师控制各地之效。现在湖北省的满族,多是荆州驻防旗人后裔。

    辛亥革命后,全靠政府供应粮饷的旗人顿失所依。他们生计困难,四处谋生。现在沙市的满族人,绝大多数是从荆州来的。

    满族入关以前实行的是军事、行政、经济三结合的“八旗制度”。它把分散的满族人和归顺、投降者组成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实行出则为兵、入则为农的耕战政策,构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生气勃勃的社会整体。

    满族妇女这对于军事力量的加强、生产能力的提高、满洲统一局面的形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为以后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满人入关以后,八旗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成为一个单纯的军事组织。八旗官兵过着严格的军事生活。当兵的只能在本旗人中挑补;当官的只能在本旗人中提升。八旗官兵既不许务农,也不许经商和习艺(官至一品者始准买田地、置房产)。官兵薪饷微薄,旗民生计困难。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始准旗人应岁科试,继则准入绿营当兵,然犹不敷安置。由于生计所迫,光绪、宣统年间,荆州驻防旗人,除当兵吃粮的人外,其余闲散人员已开始出卖劳动力,从事小商小贩等活动(只限在满营)。森严的八旗制度已开始散漫。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对满族来说,同样是一件巨大事变。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摧毁了束缚满族人民的八旗制度,解除了满族人民身上的封建君主制的枷锁,这对满族本身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政府,虽然成立了“荆旗善后局”,创办平民工厂,资遣一部分旗民到鄂东南一带务农,可是连年的军阀混战,又加重了满族人民的灾难。在此期间,许多满族同胞流离失所、卖儿鬻女、家破人亡,满族人口迅速下降。这时,由于生活无着落,到沙市落户的旗人,一部分靠出卖劳动力过活,他们拉人力车、剃头或做苦工、当小商小贩谋生。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在政府中任小职员、当教师、做医生。直到建国前夕,在沙市的满族人的生活仍没有保障,许多适龄儿童也不能入学。这批人中现在有的还是文盲、半文盲。

    入关前,满族的男女老少都会骑马射箭。为了便于骑射,袖口比较窄小,妇女不缠足,梳两把头;男子将头发的四周绾去,中间分三绺编成长辫垂在脑后。

    满族的婚礼不同于汉族,如嫁女时,娘家要选一位聪明能干的已婚妇女,伴随新娘到婆家,并在那里住一段时间,告诉新娘做媳妇的规矩,熟悉婆家的情况。新郎将新娘接回家后,要对着花轿射三箭,这一方面是为了驱煞恶神,另一方面是为了显示一下新郎的射技。

     满族重视礼节。小姑在家中的地位比较高,吃饭时,父母上座,小姑侧座,媳妇只能站在一旁端茶倒水。

    男婴出生后,要在大门上挂张弓箭,预祝他将来弓马娴熟;生了女婴,则在门上挂一红布条,象征吉庆。婴儿出生后,用四五寸宽的布带把胳膊肘、膝盖、脚脖子包扎起来,为的是使四肢发育平直,利于骑射。
满族人有不吃狗肉、不穿戴狗皮的习惯。传说满族初兴时,狗救过清太祖努尔哈赤。若干年后,努尔哈赤成为满族人的领袖,他便下令不准吃狗肉、不准穿戴狗皮。

    满族有许多禁忌,最突出的是不打喜鹊,称乌鸦为“神鸟”。每到祭祖时,在院子里的神杆上挂个方斗,里面放些食物,供它们自食。

    这些风俗习惯,在与汉族杂居共处后,有许多都消失了。但尊重老人、重视小姑、不吃狗肉等习俗还沿袭着。

    满族使用的满文、满语,属双音节的阿尔泰语系。满文是拼音文字,它有6个元音字母,22个辅音字母、10个特定字母。字母不分大写、小写,在构成音节出现于词首、词中、词尾时,均有不同的形式。满文书写形式自上而下,行款自左而右。满族入关后,由于受到汉语言化的影响,也为了便于与汉民族的交往,便逐渐使用汉语、汉文了。

    满族称姓氏为哈拉。《清通志·氏族略》记载了646个姓,又附记谱外33个姓,共计679个姓。满族与汉族姓氏一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其姓氏的来由可概括为:

    以地为氏即某氏族以其居地名称作为本氏族的姓。如居住在宁古塔的姓宁古塔氏;居住在精奇里江附近的姓精奇里。

    以部为氏即以某部族的名称为姓,如瓜尔佳部姓瓜尔佳氏;辉和部姓辉和氏。

    以姓为氏即沿用金代女真人之旧姓,如钮祜禄氏、舒穆禄、布萨氏等。

   赐予姓氏即皇帝赐予姓氏。如兵部尚书纳木泰,本姓舒穆禄氏,太宗赐其姓觉罗氏。

    更改姓氏多因分居、承嗣、迁徙异地而更改原姓氏,而取以新的姓氏。

    “随名姓”即俗称以名为姓,是以父祖名之定字作为本支子孙的姓氏。但仍不否认其本来的满族姓氏。如清末,居于沈阳的爱新觉罗氏有个人叫海臣,其本支子孙即取“海”字为姓。现在满族中的图、万、荣、德等姓氏,皆因此而得姓。此类姓氏在满族姓氏总数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影响却较大,致使在汉族中流传着“满族父辈一姓、子辈一姓”的说法。其实,这是个误解。按照满族历来的习惯,无论是官方文书,还是互相称谓,只称名字而不称姓。例如:大学士瑞麟,人称瑞中堂;其子怀塔布任礼部尚书,都叫他怀尚书。但父不姓瑞,子不姓怀,父子本姓叶赫那拉氏。

    总之,满族的姓氏有着自己的民族特点。

    现在沙市的满族姓氏,如关、刘、石、郎、傅、余等,都是满族与汉族同化的产物。

    清建国初期,满族人都使用本民族的姓氏。入主中原后,他们大量吸收汉文化,不自觉地在改变着原来的习俗,也表现在姓氏上,改汉字姓极为盛行。但满族的姓改为汉字姓也有一定的规律:

    沿用金代旧姓如完颜氏在金代冠以王姓,清代仍称为王姓。
谐音取胜即以满族的多音节姓氏,取其中一个音节作为姓氏;或与某汉姓音相近而取以为姓;或数音节相切,求其相近的汉字,如辉和氏取何、富察氏取富(傅),佟佳氏取佟或董,瓜尔佳氏取关,宁古塔取宁等。

    以父辈名字一字为氏如:康熙时,礼部尚书顾八代,本姓伊尔根觉罗氏,其子孙取其顾为姓。

    译方求相近字为姓根据满语姓氏的含义,以求相近之字或汉字作为姓氏。如:巴颜氏,汉译为“富有”之意,即取“富”字为姓;倭赫氏,其义为“石头”,即取“石”字为姓。

    现在沙市的满族,多遵照这些规律改为汉姓。辛亥革命后,也有少数满族人为了免受歧视,任意以一汉字为姓,这就不予深论了。
(本文作者傅恒祺,转载《湖北文史》第八十六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