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的时间转瞬即逝,但对藏族学子德拉吉姆和农工党洪山区工委而言,意义却十分重大。德吉拉姆,一位来自藏族贫困地区的中学生,刚来武汉西藏中学时,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可能因为家庭贫困的,环境陌生,她有点自卑,不大愿意与人交往,到校不久她就哭着想回去。然而四年后,德拉吉姆变得开朗活泼,面对陌生环境时表现的自信淡然,积极结交新朋友,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这个变化来自于四年前,来自于农工党武汉市委会和洪山区工委对她的始终关注和持续资助。
武汉西藏中学坐落在美丽的东湖湖畔,2005年开办后,约有1000余名学生从这里考到全国各地的高校。武汉西藏中学学生全部来自西藏自治区,虽然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和教育水平逐年提升,但与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农工党员、西藏中学侯伯云副校长通过细致的调研,发现西藏中学24%的藏族学生需要经济上的资助,贫困学生中又有90%的学生在面对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缺少倾诉对象时,往往不知所措,他们有与外界结对的强烈意愿,急切地希望得到亲情抚慰、文化交流、成长指导,侯副校长将学生现状及时向农工党洪山区工委一班人做了汇报,针对西藏中学孩子们的情况,2012年在区工委主委贺丹心、陆继红的倡导下,在农工党武汉市委会的支持关注下,区工委一班人迅速行动起来,决定每年对家庭困难的藏族学子提供力所能及的资助,以实际行动践行作为党派成员的社会职责与义务。
通过近三年持续的帮扶、资助,农工党武汉市委会、洪山区工委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亲情成长、亲情结对、亲情资助、亲情交融的“四亲”资助结对模式,并将持续资助西藏中学学生的工作,纳入到农工党武汉市委会、洪山区工委及西藏中学每年的工作计划中,使此项工作得以持续化、有序化、常态化进行。
亲情成长 用情相扶
农工党洪山区工委在对武汉西藏中学贫困生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多次与武汉西藏中学领导和老师沟通,双方达成结对资助共识:从2012年开始,由农工党洪山区工委每年出资3万元,本着倡导中华民族美德,体现“大手拉小手 ,江城有我家”的帮扶宗旨,对15名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武汉西藏中学学生进行结对资助。每年由区工委组织,让结对学子在校外聚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聚会与社会实践的亲情体验资助方式,让学生们在聚会中感受亲情、在实践中懂得感恩。活动得到了农工党武汉市委会、中共洪山区统战部等部门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2012年3月28日,结对资助活动正式启动。农工党洪山区工委主委贺丹心在启动仪式上阐释了结对资助活动的宗旨,副主委王学东代表农工党洪山区工委向武汉西藏中学彭开云校长交付了资助款。整个资助款由三部分组成:王学东副主委以他的湖北天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资助款、农工党洪山区工委在职党员的个人捐款和农工党洪山区工委的资助款。王学东副主委还以个人名义又捐助了6万元。15名受资助的藏族学生向参加活动领导和农工党员敬献了代表着他们真挚谢意的礼物——洁白的哈达。中共洪山区统战部长王兰英、副部长彭军,农工党武汉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刘清和、社工部部长陈文等参加了结对资助启动仪式。
2014年3月1日,适逢藏历年的除夕,农工党洪山区工委的30余名农工党党员走进西藏中学,举行了一场简单而又温馨的探亲暨捐赠活动。农工党洪山区工委主委陆继红代表区工委将区工委副主委王学东捐赠的价值15万元的学生医用车的车钥匙交到了武汉西藏中学彭校长手中。农工党武汉市委会副主委涂文学、秘书长李汉琳应邀参加了活动。
2015年4月26日,农工党武汉市委会和洪山区工委在磨山公园联合举行了2015年“手牵手 心相连 ‘四亲’助我行”活动。这是“结对资助武汉西藏中学贫困生活动”启动以来的第五次结对资助活动。近50名农工党员参加了此次活动。参加活动农工党员们与藏族学子进行了亲情结对,他们与各自结对的藏族孩子交换了联系方式,详细询问了藏族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每名受资助的藏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专门的农工党员对接负责。市委会秘书长韩禾代表农工党武汉市委会向每位藏族学生赠送了礼物。随后大家与藏族学生跳起了藏族的传统舞蹈“锅庄”,具有藏族独特民族风味的舞曲荡漾在东湖磨山的湖光山色之间……
亲情结对 用亲换情
根据武汉西藏中学贫困学子的身心特点,区工委采取“亲情结对”模式,即在职的农工党员家中如有与藏族孩子年龄相仿的孩子,采取自愿结对,每学期节假日要把结对的孩子接出去“走亲戚”,并让自己的孩子与结对孩子成为朋友,使这些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藏族孩子在武汉有一个“新家”。德拉吉姆就是在2012年洪山区工委帮扶活动中,与时任区工委贺丹心主委结对的孩子。在武汉,德吉拉姆有了一个新家,家里有妈妈、有爸爸、还有一个读大学、性格开朗的哥哥。过年过节的时候,她会念着要回江城的“新家”,成为这个“新家”一员的她再也没为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发过愁了!随着和武汉家人亲密接触,在武汉家人的呵护和关心下,德拉吉姆也渐渐开朗起来,脸上也恢复了往日甜美的笑容,犹如高原的格桑花开在青山绿水的江城。
亲情资助 用心解忧
西藏中学孩子均来自于西藏地区,多半家庭条件比较差, 为了使孩子们能安心学习,没有后顾之忧,从2012年开始,农工党武汉市委会、洪山区工委每年通过调研挑选出最需要资助的学生15-20人,给予结对学子生活学习用品资助,并分上下两学期支付1000元/人,资助到该生毕业,使他们不因家庭贫困而陷入求学困境。
“贡嘎仁增,贡嘎仁增”,老师叫了几遍,贡嘎仁增都迟迟不去老师那里领取高一暑假回家的火车票,课后,老师了解到贡嘎仁增出生在西藏阿里地区一个牧区的贫困家庭,父母都是牧民,家里收入很少。从地区到牧区的家里,来去需要花费100多元路费,而他手里的零花钱却从未超过20元。最终,农工亲情资助金帮助他解决了回家路费的问题,在接到火车票的那一刻,贡嘎仁增幸福的笑容洋溢上了他那高原红的脸盘。小伙子居然对着火车票说:“神鹰翅膀呀,我可以飞回家了,可以见到我的阿爸,阿妈了!”
2014年8月,贡嘎仁增以优异成绩考入到山东大学。如今,他一直在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农工党的资助就没有我贡嘎仁增自信的今天!
亲情交融 用爱唤爱
在持续关注孩子们生活学习的同时,农工党武汉市委会、洪山区工委和西藏中学还非常重视受资助孩子的心理健康,实现了以同心、同行为基点的亲情交流资助模式。结对学生每月至少会给资助者打一次电话、每学期给资助者写一封书信;区工委要求资助者每学期与学生或学生家长联络一次,共叙藏汉亲情,在交流中谈人生、谈理想,达成同心、同行的目标。同时要求农工党员给予结对学生生活与学习上的指导,与家长、学校一起担负起共同育人的责任。
截止2015年5月,农工党洪山区工委,共计50多名党员与家庭参与了资助武汉西藏中学贫困学子活动,有60多名学生在武汉找到了新家。三年来,这50多名党员共计为武汉西藏中学贫困学子捐款捐物近25万,其中王学东主委就捐资达到21万。通过近三年的“四亲资助”,使这群远离家乡的西藏学子在江城有了一个新的家,有了一名汉族的亲人和朋友。农工党员和受资助的孩子在“四亲”活动中手牵手、心相连,和谐相处,增进了民族团结,增进了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心、中华文化心!“四亲模式”在结构和功能上实现了双重跨越,达到了资助和育人的双重功效。
一条没有献出的哈达 一朵高原上幸福的格桑
暑假的一个清晨,藏文化的发源地山南,德吉拉姆和妈妈背着牛皮囊,里面装着妈妈晚上熬好的红景天,红景天能有效地缓解高原缺氧症状;怀里揣着哈达,哈达是准备献给最珍贵的客人——汉族妈妈贺丹心的。
昨天,德吉拉姆从打给老师的电话中知道她的汉族妈妈贺丹心来西藏了,贺妈妈和医疗队是来西藏送“光明”的,而且来到了他的家乡山南。德吉拉姆兴奋得一夜没有睡着,只是,她多次给贺妈妈打电话没有打通,原来她的贺妈妈已经踏往去其它地区的路上,路途没有信号,电话才接不通,这些德吉拉姆并不知晓。
贺妈妈在江城对自己的关爱,一幕幕涌上心头,德吉拉姆决定直接去地区找他的汉族妈妈。临睡前她一再叮嘱妈妈把缓解高原缺氧症状的红景天要熬好。天还没亮她就把刚睡下的妈妈叫起,从柜子里拿出哈达,和妈妈骑马两个多小时,赶到地区泽当,这个时候天才亮。经过多方打听,她找到了送“光明”的医疗队驻地。当德吉拉姆母女俩敲开门的时候,才知道,医疗队已经离开了泽当。
怀中洁白的哈达,囊中的红景天见证了德吉拉姆的这份真情。马背上,德吉拉姆托着哈达,唱起了《一个妈妈的女儿》。这条没有送出的哈达,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圣洁,宛如一朵高原上幸福绽放的格桑……
(农工党武汉市委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