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四面群山云雾缭绕,万木葱茏。放眼辽阔草甸绿草茵茵,落英缤纷;阵风拂过,鲜花摇曳,馨香四溢,沁人心脾;草丛深处牲畜成群,时隐时现。一个个散落在碧绿草甸上的湖泊微波荡漾,银光闪烁,湖岸遍布垂钓者;间或几只鸥鸟掠过湖面,结伴飞向蔚蓝的天空……
8月11日,省政协建议案调研组驱车驶入神农架大九湖湿地,一幅风光旖旎,令人流连忘返的山水草原画卷映入眼帘。
大九湖湿地是华中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亚高山泥炭藓沼泽类湿地,在全国湿地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性、特殊性、代表性和稀有性,有极其重要的保护、科研和利用价值。同时,它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和汉江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然而,2006年省政协组织专家在此调研时发现,号称大九湖却见不到湖,人谓高山草甸见不到草,满目阡陌纵横,四季蔬菜萝卜;沼泽地消失,湿地功能退化,倍受科学家关注的全省乃至华中地区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亚高山泥炭藓沼泽类湿地岌岌可危。
为了保护、恢复和科学利用不可多得的湿地,当年九届省政协四十八次主席会议提出了《关于保护、恢复和科学利用神农架大九湖湿地资源的建议案》。
《建议案》提出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于2007年4月底组织省直20多个单位负责人在神农架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制定了“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湿地保护与利用方针,明确要求在三五年内将神农架湿地建成“一江两山”游客集散地,省级湿地保护区,华中地区湿地科普、科研、科教基地,国家亚高山示范湿地公园。
省政协建议案调研组在这次座谈中了解到,三年多来,省直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现场办公会精神,先后投资9000多万元,通过采取生态移民改善环境、兴修工程恢复湿地功能、加强基础研究、提供科技支撑等措施,大九湖湿地因之初步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生态状况,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多赢的效果。
三年磨砺,一朝惊艳。目前,大九湖亚高山浅水湖泊景观业已形成:雨水季节水面为5000亩,枯水季节为1500亩,最深水位3.5米,成为东方白鹳、灰鹤、白鹭等珍禽理想的栖息之地;完成退耕还林还草还泽工程5000余亩,荒山造林4000亩;投放10类用于观赏、科研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的鱼苗80多万尾;兴修通村环湖生态旅游公路24公里,架设旅游栈桥4.2公里。
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负责人引以为豪地介绍,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大九湖湿地先后被授予国家湿地公园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匾牌,同时荣膺“全国最美六大湿地公园”桂冠。自2008年5月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00万元,旅游经济综合收入3000多万元,带动当地农民增收300元。
省政协建议案调研组对《建议案》落实后产生的明显效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对大九湖湿地在保护、恢复和科学利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后,又就巩固和发展保护、恢复成果,筹备二期工程建设、加大生态移民工作,制定湿地保护法规,加速周边市县路网建设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人口与资源环境委员会办公室 彭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