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文化是旅游业的一大引擎。近几十年来,众多的文人学者为昭君文化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昭君文化在一定区域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极待规范的问题,建议切实加强规范昭君文化研究。
一是科学定位“昭君文化”内涵。今天意义上的“昭君文化”,应该概定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固有的和亲文化为源头、以鄂西地方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雅俗共赏的文化文艺为载体、展现“和谐”精神,激发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精神动力。“昭君文化”定位要准确,形象要独特,策划要专业,主题要鲜明。“昭君和亲”的历史事实不仅形成了民族和谐友好的局面,更有意义的是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今,我们要紧紧围绕“和谐昭君”的主题,充分挖掘“昭君文化”的深刻内涵,及时走出局限于学术圈子之内的象牙塔,重点应推介它“和平统一、稳定友善、团结和睦、繁荣发展。”的精神内涵,从而吸引公众产生对昭君文化人文精神的渴望与认同,逐渐形成一种“和文化”的新时代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研究昭君文化的动机,应该是寻找她的现实驱动力;我们研究昭君文化的落脚点,应该是挖掘她服务现实的潜力。
二是深入研究“昭君文化”的土壤。王昭君的出生地兴山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周成王(公元前1042-公元前1020)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于楚地,再到熊挚封至兴山,渊源于姬周文明的楚文化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我们要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大前提下,遵循人文发展的规律和脉络,更进一步研究探讨滋养王昭君的成长空间、自然环境、生活风俗等外在因素,不断拓展“昭君文化”的外延。
三是迅速规范有关昭君文化的几个细节问题。
1、王昭君画像标准化;
2、王昭君称谓标准化。王昭君是“长江的女儿、草原的母亲、和平的使者。”回避“明妃”“美人”等不合史实、不合时宜的称谓;
3、依据有关史料记载,确立王昭君出生地,再不能众说纷纭;
4、规范《昭君传说》,更正过去存在的严重缺陷和漏洞;
5、高度重视昭君品牌的保护与运用,注重市场监管,坚决纠正曾经出现过的“昭君补胎”“昭君痒焊”“昭君良种”之类的错误,并严防和杜绝对昭君形象的低俗恶搞;
6、倡导学术自由,但政府在昭君文化活动、昭君文化的宣传口径上要把关;
7、高度重视昭君文化学术研究成果与旅游市场的对接;
8、开发“昭君文化”旅游产品,发挥“昭君文化”产业效益;
9、创新“昭君文化”的推介。明确推介思路,加大推介力度,创新推介活动,尤其是注重新媒体的运用;
10、政府牵头成立昭君文化开发利用的审察机构。
(兴山县政协 张学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