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的重点在农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在农村,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的难点在于打赢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的攻坚战。
我们在扶贫入户调查中发现有许多年轻力壮且有一定知识的农民都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只有老、弱、病、残的人留守在家,在这种新形势下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就面临着新的困难,主要表现为精准扶贫的输血造血措施既有钱又有项目,但却缺乏劳动力配合;干部进村入户却无法联系扶贫对象,且大部分扶贫对象只剩下老弱病残在家而无法将项目实施下去;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差,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抵御风险能力差。破解这些难题,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从基础设施落后破题,聚焦发力。坚持实行“山、水、林、田、路、宅”综合治理。一是大力实施贫困乡村公路改造工程,优先建设“扶贫路”、打通“断头路”,进一步完善农村路网结构,提升通畅通行能力。二是紧扣农村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危房改造等工程,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力破解贫困村发展难点问题。三是在产业发展上要结合资源禀赋、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合理布局,坚持产业驱动,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的“造血”功能和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要在结对帮扶上创新,多措并举。把“一对一”的帮扶与“贫富结合帮扶”的办法相结合,在建立党员干部帮扶,开展精准扶贫对象“结穷亲、一帮一”帮扶活动的基础上,把村里的贫困户与富裕户进行组合,形成富人帮穷人,富人激穷人的格局,帮扶部门可以把项目及项目资金投入到这个组合里,落实责任人,由富裕户带动贫困户实施项目,打破以往单一的资金或物质资助,有效发挥村里的优势资源,把村里的优势资源整合到扶贫工作当中去。
三、要将扶贫与扶智结合,双管齐下。切实把农村科技人才培养与培训贯穿到精准扶贫工作的全过程,扶贫不能忘了扶智。如果村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没有得到提高,脱了贫的农户也有可能返贫。因此,把农民的素质培养和技术培训要贯穿到精准扶贫的全过程,既要引导他们抓好项目落实,又要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做到双管齐下。
四、政策扶持分类施策,精准到位。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准确识别并建档立卡,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在扶持项目的选择上,要结合当地实际和贫困户意愿,分类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安排养殖业、种植业等增收致富项目;对需要改善居住环境的贫困户,实施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等弱势群体实行低保兜底,保障基本生活。
五、要落实责任主体,强化考核。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系于精准,成败关键的关键在于各级党组织。要建立和完善县市负总责,落实乡镇主体责任、村“两委”直接责任、部门包扶责任、贫困户的脱贫责任。目标和责任一经确定,就要一定几年不变,不脱贫不脱勺,不达目标不罢休。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管理,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重点工作常态化督查考核范围。坚持“一季一督查”、“半年一通报”、“一年一考核”,实行最严格的督查考核问责,将脱贫攻坚成效作为考核各地各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完善脱贫攻坚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同时更要注重调动贫困对象的积极性,扶贫也要先扶志,要教育其先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使他们自已有想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和紧迫感。在此基础落实“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精准识别,制定路径、精准管理、精准帮扶,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村民真正得到实惠。与贫困户深度对接,要充分发挥贫困户的原创性,凝聚贫困户的共识。
(秭归县政协 许克翠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