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农家书屋进入了千乡万村。农家书屋作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助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项惠民工程,各级财政投入都比较大。以谷城县冷集镇为例,从2010年起,全镇先后建成农家书屋39个,村村建设成了农家书屋,各村配送图书至少千册以上,可以说,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但近日笔者调查时发现,部分农家书屋脱离群众文化需求的实际。首先是使用效率低。由于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这些人群要么忙于农田家务,要么文化水平较低,没有养成到农家书屋查阅图书的习惯。笔者实地查看借阅登记本,个别农家书屋一年内也没有几本图书借出。其次是图书老旧。一些图书、音像资料出版日期较早,内容偏离农民的生产生活,配送的教材类、专业类图书与时代脱节,不符合农民的阅读口味,导致部分农家书屋空荡沉寂,呈现“空壳化”现象。第三是财政重复投入。农家书屋与现有文化系统的县级公共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存在重合现象,造成部分公共财政资金重复投入。第四是农家书屋名不副实。有的基本就是个“应景”的“摆设”,是给检查的领导看的,领导不来检查时,基本上是“铁将军”把关。
为此,笔者建议:统筹整合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文化服务和惠民项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农家书屋图书更新机制,持续投放农民喜闻乐见的图书,而不是把仓库中没用的图书送到农家书屋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多种措施引导培养群众的阅读兴趣,从而利用好农家书屋这个平台,逐步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谷城县政协 王轩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