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大量青壮年涌入城市务工,支持城市建设,形成“打工经济”潮,成为改变农民经济状况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在深入推进,如果缺乏必要的调控,任凭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就会给农村自身的发展问题带来一些不可忽视的现象,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结构的平衡。
一、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所留下的“后遗症”
(一)劳动力过度转移导致大片土地荒芜。近几年来,农村抛荒、弃耕等土地荒芜现象越来越严重,其因素虽然很多,但大批农民工流入城市是最主要原因之一。在家种地的多以老人、妇女等弱劳力为主,田间的管理难以有效到位。加上农业种植收益低、成本高,导致许多土地长期弃耕抛耕,灌木、杂草丛生,这极大的给农业经济造成巨大损害。
(二)农村发展渴望年富力强的带头人。由于农村年轻人外出,农村老年人口比例明显上升,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农村建设同样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现代农村建设和发展同样需要青壮年劳动力,而目前中国的许多农村却都是妇女、小孩、老人在留守,许多适合农村发展的项目和建设,缺乏人力资源来实施,这已经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最大难题。
(三)农村的留守人口状况不容乐观。在农村80%以上的“留守老人”年事已高,但仍然在从事农业生产,妇女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留守儿童”心理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给各级政府的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特别是对农村公共事务的漠然、安全防控能力的减弱、离婚率不断提高等新的家庭危机不断出现。
二、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户经营”的集约化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出路,而中国农村目前的土地使用状况,尤其是土地荒芜现象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不相一致。一是鼓励通过入股、租赁等多种土地流转方式,使那些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没有得到高效利用的土地资源向“专业农户”集中。二是加大对“专业大户”的有效扶持。保证粮食补贴真正让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户受益,加大对“专业大户”奖励、补贴,激发他们的发展欲望。一方面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大专业户保险政策,增强“专业大户”抵御各种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强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其改善生产经营设施等。
(二)着力培训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必须培育出新农民,农民才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所以各地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技术等学校,应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多培养“留得住”的青壮年农民。各级政府要出台一系列的实际政策,鼓励农民在当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农家乐等,真正成为新农村事业的推动者、建设者、受益者。
(三)建立和完善各种联系平台。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多组织开展“邻里互助”的活动,在治安、养老、救助等方面做到联防互保;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组织的作用,调动“留守妇女”的社会参与意识,以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
(四)建立长效农民教育体系机制。一是加大提升留守妇女素质。对她们进行包含科技、技能、法制等全方位的培训,重点培养一批“留守妇女”致富带头人。二是进一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学业有教。三是多开展“送科技、送文化、送医药、送法律、送电影”下乡、“爱心妈妈”、“爱心爸爸”、结队帮扶、帮困扶贫等活动,丰富留守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关爱她们的身心健康等。
(竹溪县政协 吴晓红 陈芳芳 供稿)